[发明专利]可穿戴脑电信号检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392253.3 | 申请日: | 2020-05-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88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 发明(设计)人: | 冯雪;焦阳;张迎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B5/369 | 分类号: | A61B5/369;A61B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 地址: | 10008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穿戴 电信号 检测 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公开涉及一种可穿戴脑电信号检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该装置用于佩戴在生物体的耳廓处,以获得生物体的脑电信号,装置的每个电极单元包括电极、具有预设三维形状的衬底层和与电极连接的连接线,衬底层用于承载电极和连接线,将电极单元贴附在生物体的目标位置;电极与目标位置接触进行检测得到检测信号;处理电路接收并根据多个检测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生物体的脑电信号,在确定脑电信号满足响应条件时发出对应的提醒;可穿戴外壳用于承载处理电路,可穿戴外壳的结构形状与生物体的耳廓相匹配。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装置,可长期穿戴、穿戴舒适性好,对脑电信号实时监测并可以根据监测结果发出提醒。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柔性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脑电信号检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电活动是人体基础的生理活动,脑部疾病在发作时常伴有电信号的改变。癫痫等脑部疾病在发作时虽然伴有脑电信号的改变,但是其突发性的特点,使得发病规律难以预测,患者不易得到及时救治。部分脑部疾病可根据脑电图波形确诊,但是具有隐匿性、快速性特点的脑部疾病,则会因为常规脑电图的监测时间不足而引起漏诊。
学者们针对脑部疾病,发展了若干种植入体内的电子器件,用于病灶定位与术后评价,然而此类器件面临生物兼容性和手术创伤的双重挑战,不易实现长期监测。不仅如此,受限于体内的狭小植入空间,此类器件集成度低,往往需要外接体外设备进行信号分析处理,不仅因不易携带而限制患者的日常活动,而且提高维护成本。相关技术中,发展可穿戴健康监测电子器件,实现对电生理信号的长期实时监测,及时有效预警急性疾病的发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出了一种可穿戴脑电信号检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脑电信号检测装置,用于佩戴在生物体的耳廓处,以获得所述生物体的脑电信号,所述装置包括:至少三个电极单元、处理电路和可穿戴外壳,每个电极单元包括电极、具有预设三维形状的衬底层和与所述电极连接的连接线,所述衬底层用于承载所述电极和所述连接线,
所述衬底层用于将所述电极单元贴附在所述生物体的目标位置;
所述电极与所述目标位置接触,用于对所述目标位置进行检测,得到检测信号;
所述处理电路通过所述连接线与所述电极连接,接收每个电极的检测信号,并根据多个检测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所述生物体的脑电信号,在确定所述脑电信号满足响应条件时,基于所述响应条件发出对应的提醒;
所述可穿戴外壳用于承载所述处理电路,所述可穿戴外壳的结构形状与所述生物体的耳廓相匹配,以佩戴在所述生物体的耳廓处,
其中,所述至少三个电极单元包括接地电极单元、记录电极单元和参比电极单元,所述记录电极单元的目标位置包括所述生物体的乳突,所述接地电极单元和所述参比电极单元的目标位置分别为所述生物体的额头中心区域和耳垂,或者所述接地电极单元和所述参比电极单元的目标位置分别为所述生物体的耳垂和三角窝,
所述衬底层的材料包括柔性绝缘材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极包括呈螺旋状分布的导线,所述导线的形状包括可延展形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极设置于所述衬底层的凹槽内、且所述电极除与所述目标位置接触的表面均与所述衬底层接触,
所述连接线全部设置于所述衬底层内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衬底层的预设三维形状与所述生物体的目标位置的表面形状相匹配,所述可穿戴外壳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生物体的耳廓相匹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响应条件包括病理条件和异常条件,
其中,所述处理电路在确定所述脑电信号的幅值超过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脑电信号满足异常条件,并发出异常提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922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