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岸基遥控救援溺水者的应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88134.0 | 申请日: | 2020-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056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9 |
发明(设计)人: | 田野;苏坤;邱泽国;廖昌宇;李晨昊;罗荣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C9/22 | 分类号: | B63C9/22;B63C9/28;B63B35/00;B63H1/1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王海婷 |
地址: | 1500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岸基 遥控 救援 溺水 应急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岸基遥控救援溺水者的应急装置,属于应急救援设备领域,应急装置包括遥控船、救援箱、电气控制系统、驱动机构、弹射机构和救生机构,所述的遥控船由水下螺旋桨提供动力,所述的救援箱设置在遥控船上,所述的电气控制系统设置在救援箱外,所述的驱动机构、弹射机构和救生机构设置在救援箱的内部,所述的电气控制系统控制遥控船运动,所述的电气控制系统控制驱动机构运动,驱动机构解锁弹射机构,弹射机构弹射救生机构。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岸基遥控救援溺水者的应急装置,在保证施救人员安全和尽可能缩短时间的前提下,对溺水事故快速响应,有效救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应急救援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岸基遥控救援溺水者的应急装置。
背景技术
据研究显示人出现溺水状况,最初的几分钟内施救是救援的黄金时期,一旦溺水者出现呛水等现象会造成昏迷,溺水后不超过五分钟就会失去意识,十分钟就会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全球平均每年溺水死亡超过37.2万人。而我国非正常死亡人数中溺水死亡仅次于交通事故死亡,约有71000人,溺水事故给溺亡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痛苦。我国南方天然水系发达,北方内陆地区也有大小水库及公园人工湖分布。我国每年的3-10月为溺水意外事故的多发期,其中多为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措施不到位或突发意外等原因,溺水事故突发性强、救援困难,在人流密集地区的水域,如公共沙滩和人工湖等地方,常见的救援方法是安排专业的救生人员,但由于溺水者紧张害怕,很容易对施救者进行缠抱,此方法极易对施救者造成伤害,且人工成本巨大,覆盖面也极其有限;而间接救援中延伸救援法和抛掷救援法,花费时间长,效率低下,有严重的施救距离限制。
目前市场上有气动抛投救生装置,但气动抛投器投射位置和距离受风力等影响较大,极易造成投射偏差;也有采用无人机救援装置,无人机的操作需要一定经验,且对气象环境有较高的要求,高温、大风、降雨、降雪对无人机的飞行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利于及时救援;也有救援冲锋舟等大型救生装置,除了需配备专业救生操控人员外,占地大、维护保养成本高等问题也很难解决。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岸基遥控救援溺水者的应急装置,在保证施救人员安全和尽可能缩短时间的前提下,对溺水事故快速响应,有效救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岸基遥控救援溺水者的应急装置,包括遥控船、救援箱、电气控制系统、驱动机构、弹射机构和救生机构,所述的遥控船由水下螺旋桨提供动力,所述的救援箱设置在遥控船上,所述的电气控制系统设置在救援箱外,所述的驱动机构、弹射机构和救生机构设置在救援箱的内部,所述的电气控制系统控制遥控船运动,所述的电气控制系统控制驱动机构运动,驱动机构解锁弹射机构,弹射机构弹射救生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行星减速器、联轴器和丝杆,电机的输出轴连接行星减速器,所述行星减速器通过联轴器连接丝杆,在丝杆的上端安装有三爪。
进一步的,所述弹射机构包括上圆盘、下圆盘、若干弹簧、内外牙螺套和螺纹环,所述上圆盘和下圆盘均具有中心孔,且上圆盘和下圆盘同轴线布置,
若干弹簧的下端均与救援箱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且倾斜布置,若干弹簧的上端均与下圆盘的底部固定连接,内外牙螺套的上端穿过下圆盘的中心孔后焊接在上圆盘的下表面,且内外牙螺套的外螺纹和螺纹环配合,所述螺纹环设置在下圆盘的下部,且螺纹环的外径大于下圆盘的中心孔直径,内外牙螺套的内螺纹与丝杆配合,使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电机带动丝杆旋转,当丝杆和内外牙螺套的内螺纹脱离时,发生弹射。
进一步的,所述救生机构设置在上圆盘上,所述救生机构包括救生圈、充气压缩气瓶、充气阀门、单向充气管和水上漂浮绳,充气阀门的开关穿过上圆盘的中心孔与内外牙螺套内的丝杆的上端的三爪配合,所述充气阀门通过U型卡固定,所述的救生圈通过水上漂浮绳与救援箱连接,电机带动丝杆旋转,丝杆上端的三爪转动充气阀门的开关从而拧开充气阀门,充气压缩气瓶通过充气阀门经由单向充气管给救生圈充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商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商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881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