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血管外科用可生物降解纳米膜片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84136.2 | 申请日: | 2020-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887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刘成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卫科创(北京)医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31/06 | 分类号: | A61L31/06;A61L31/16;A61L31/14;D06M15/37;D01F6/84;C08G63/60;C08G63/78;D06M101/3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3 | 代理人: | 董光仁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管 外科 生物降解 纳米 膜片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血管外科用可生物降解纳米膜片及其制备方法。该可生物降解纳米膜片是由聚乳酸、聚己内酯和聚(1,8‑辛二醇‑柠檬酸)组成的嵌段共聚物膜、金属有机框架、促上皮生长因子和促血管生长因子组成。将嵌段共聚物静电纺丝得到聚合物膜,然后在聚合物膜表面原位合成金属有机框架涂层;最后通过聚合物膜表面的羧基与促上皮生长因子和促血管生长因子表面的氨基的化学键合作用,将生长因子负载于复合纳米膜表面。该方法合成的五元嵌段共聚物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韧性以及适宜的生物降解速度,通过在表面生长金属有机框架,能够提高五元嵌段聚合物膜的机械性能和比表面积,进而提高生长因子的负载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用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血管外科用可生物降解纳米膜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血管外科疾病指除脑血管、心脏血管以外,涵盖所有外周血管,即四肢、胸腹部、颈部发生的动、静脉疾病,如血栓、血管堵塞、静脉曲张等,严重威胁着居民的健康。目前,介入治疗作为创伤小疗效好的微创治疗手段,毋庸置疑成为了大多数动脉疾病的首选治疗手段。介入治疗学经历了球囊成形、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等数次技术革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脑血管、内脏血管、外周血管等领域。
血管支架自诞生以来以金属材料为主,如镍钛合金支架、医用不锈钢支架及可降解镁合金支架等。传统金属支架面临长期留存血管内引起的慢性炎症、支架内血栓等问题,且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以维持疗效。为了弥补金属材料的不足,科研人员研发了药物涂层支架。血管支架根据表面后期处理技术的差异可具体划分成金属裸支架和药物涂层支架。在药物涂层支架的设计蓝图上,为求更进一步地减少血管再狭窄的发生风险,对生物可降解支架的设计应运而生。理想的生物可降解支架一般应满足在植入后早期能够提供足够的机械支撑力,在血管重塑完成后(植入术后6~12个月)可降解、被机体完全吸收。
以聚乳酸为基础研发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药物涂层受到广泛应用,但聚乳酸韧性较差、生物降解速度缓慢。例如发明专利CN109602953公开了一种新型长效缓释VEGF和bFGF可降解生物纳米膜片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将聚乳酸等可降解聚合物材料进行静电纺丝得到可降解纳米纤维膜片,然后通过静电吸附,将生长因子负载于纳米纤维膜片表面,得到可降解生物纳米膜片,可用于血管疾病的治疗,但该方案未对机械强度及生物降解速度进行有效调控。
因此,急需进一步改进,以得到机械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均良好的可生物降解药物涂层支架材料。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管外科用可生物降解纳米膜片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嵌段聚合得到五嵌段共聚物,在五嵌段共聚物形成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膜表面原位合成金属有机框架涂层,然后将生长因子负载于其表面,得到机械强度良好、生物降解速度可控的纳米膜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血管外科用可生物降解纳米膜片,按质量百分比包括以下组分: 90~98%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膜、1.85~9.90%的金属有机框架、0.05~0.075%的促上皮生长因子、0.05~0.075%的促血管生长因子;
所述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膜是由聚乳酸、聚己内酯和聚(1,8-辛二醇-柠檬酸)组成的嵌段共聚物。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有机框架依次通过层层自组装和水热法,原位合成于所述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膜的表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金属有机框架是由镁盐和对苯二甲酸组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膜是由聚乳酸、聚己内酯和聚(1,8-辛二醇-柠檬酸)组成的ABCBA五嵌段共聚物形成的聚合物膜,其中A代表聚乳酸链段、B代表聚己内酯链段、C代表聚(1,8-辛二醇-柠檬酸)链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卫科创(北京)医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卫科创(北京)医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841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稀有单体人参皂甙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空调五金件加工用钻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