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放监测装置、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80875.4 | 申请日: | 2020-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374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5 |
发明(设计)人: | 陈苏红;汪亚洪;单文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超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G01N33/00;G01D21/02;F01N9/00;F01N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成律师事务所 11646 | 代理人: | 许书音 |
地址: | 40000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放 监测 装置 系统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一种排放监测装置、系统及方法,装置应用于非道路车辆,包括:PM传感器和NOx传感器,PM传感器安装在非道路车辆的发动机的出气口处,并与非道路车辆的DCU连接,用于检测表征发动机排放的尾气中颗粒物含量的PM参数,并发送给DCU;NOx传感器安装在发动机的出气口处,并与DCU连接,用于检测表征发动机排放的尾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NOx参数,并发送给DCU。通过将PM传感器和NOx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发动机的出气口处,能够有效检测尾气排放中的PM参数和NOx参数,有利于实现尾气排放的监测。这样也能够利用非道路车辆的DCU,节约成本,也有利于使DCU将监测的排放参数(PM参数和NOx参数)发送给排放监测平台,实现对非道路车辆的尾气排放在线监测。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排放监测装置、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提倡环保,道路车辆的排放标准越来越精细化,不少道路车辆已经能够实现尾气排放的在线监测。我国非道路车辆的保有率并不低,然而对于非道路车辆的排放监测、控制等问题,相对于道路车辆而言,却显得过于粗糙,甚至无法对其进行监测,难以跟上环保的步伐。
对道路车辆尾气的监测,目前有多种方式,例如通过设立监测站点,对通过的车辆进行尾气排放监测,或者通过视频图像,监测尾气的排放。而由于非道路车辆(例如工程车、农用拖拉机等)不同于道路车辆(例如小车),目前对于非道路车辆的尾气排放检测并不完善,通常无法实现尾气排放的在线监测。
究其原因,是由于现有的非道路车辆,难以获取其排放参数(例如没有相应的尾气检测装置,从而无法获取排放参数,或者装置年代久远,获取的参数不准确),从而导致无法有效地在线监测非道路车辆地尾气排放。
为了环保,需要实时准确地监测非道路车辆的排放。而若要利用现有的OBD系统(On Board Diagnostics,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BD系统在道路车辆上广泛应用),则存在无法安装、难以适用、成本高昂等问题,因此,如何才能低成本且有效地实现对非道路车辆的尾气排放在线监测,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放监测装置、系统及方法,在尽可能保持低成本的情况下,实时准确地获取非道路车辆的排放参数,从而有效地对非道路车辆的尾气排放进行在线监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排放监测装置,应用于非道路车辆,所述装置包括:PM(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传感器和NOx(氮氧化物)传感器,所述PM传感器安装在所述非道路车辆的发动机的出气口处,并与所述非道路车辆的DCU(Drive ControlUnit,牵引控制单元)连接,用于检测表征所述发动机排放的尾气中颗粒物含量的PM参数,并发送给所述DCU;所述NOx传感器安装在所述发动机的出气口处,并与所述DCU连接,用于检测表征所述发动机排放的尾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NOx参数,并发送给所述DCU。
通过将PM传感器和NOx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发动机的出气口处,能够有效检测尾气排放中的PM参数和NOx参数,有利于实现尾气排放的监测。这样也能够利用非道路车辆的DCU,节约成本,也有利于使DCU将监测的排放参数(PM参数和NOx参数)发送给排放监测平台,实现对非道路车辆的尾气排放在线监测。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排放监测装置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所述发动机设有进气口的一端,并与所述DCU连接,用于获取所述发动机的第一温度参数,并发送给所述DCU;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所述发动机设有所述出气口的一端,并与所述DCU连接,用于获取所述发动机的第二温度参数,并发送给所述DCU。
通过在发动机设有进气口的一端和设有出气口的一端分别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能够有效监测发动机的温度参数,有利于准确监测排放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超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超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808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自动调控的智慧供水设备
- 下一篇:一种湿式辐射对流调温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