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绕线机构和绕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64951.2 | 申请日: | 2020-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63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陈春杰;吴新宇;方涛;刘贻达;曹武警;刘恩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5H75/38 | 分类号: | B65H75/38;B65H75/4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黎坚怡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构 线装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绕线机构和绕线装置。该绕线机构包括外壳、线盘、第一转动支撑件以及第二转动支撑件;线盘容纳于外壳中;第一转动支撑件连接外壳的内侧壁和线盘的外侧壁;第二转动支撑件连接外壳的内侧壁和线盘的外侧壁;第一转动支撑件、第二转动支撑件、外壳以及线盘围合形成绕线腔,绕线腔用于容纳缠绕在线盘外侧壁上的线,第一转动支撑件和第二转动支撑件用于支撑线盘相对于外壳进行转动。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的绕线机构能够提高收线和放线时的稳定性和流畅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绕线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绕线机构和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绕线机构通常为开放式设计或是线盘与盖板配合使用,使用时摇动手轮或电机等动力装置进行收线和放线。
若使用摇动手轮进行收线,放线时则直接用于拉住线的向外拉拽,拉拽的力的大小和放线都由人工决定,则可能导致线一下拉出过多而跑出线盘边缘,或者卡在线盘和盖板之间的缝隙中,从而影响使用。
若使用电机等动力装置进行收线,则可能由于松线过快,导致线无法始终保持绷紧状态,也可能导致部分在线盘里面松掉的线会跑出线盘边缘,或者卡在线盘和盖板之间的缝隙中,从而影响使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绕线机构和绕线装置,能够提高收线和放线时的稳定性和流畅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绕线机构,该绕线机构包括外壳、线盘、第一转动支撑件以及第二转动支撑件;线盘容纳于外壳中;第一转动支撑件连接外壳的内侧壁和线盘的外侧壁;第二转动支撑件连接外壳的内侧壁和线盘的外侧壁;第一转动支撑件、第二转动支撑件、外壳以及线盘围合形成绕线腔,绕线腔用于容纳缠绕在线盘外侧壁上的线,第一转动支撑件和第二转动支撑件用于支撑线盘相对于外壳进行转动。
其中,第一转动支撑件与外壳的内侧壁和线盘的外侧壁之间为过盈配合或小于线径的间隙配合;第二转动支撑件与外壳的内侧壁和线盘的外侧壁之间为过盈配合或小于线径的间隙配合。
其中,第一转动支撑件和/或第二转动支撑件为轴承。
其中,外壳的内侧壁沿周向设置有凸缘,凸缘延伸至绕线腔中,且凸缘的一侧端面与第一转动支撑件的一侧端面相接触,凸缘的另一侧端面与第二转动支撑件的一侧端面相接触,凸缘用于限制第一转动支撑件和第二转动支撑件沿轴向移动。
其中,第一转动支撑件和第二转动支撑件沿线盘的轴向间隔设置,线盘的外周壁设置有环形开槽,环形开槽与第一转动支撑件和第二转动支撑件之间的间隔区域对应设置,以配合形成绕线腔。
其中,绕线机构还包括上盖,上盖与线盘或外壳固定,上盖至少部分覆盖第一转动支撑件背离第二转动支撑件的一侧端面,上盖用于限制第一转动支撑件沿轴向移动。
其中,外壳开设有出线口,出线口与绕线腔连通。
其中,第一转动支撑件和第二转动支撑件的彼此相邻的端面分别沿线盘的轴向与出线口的两侧边缘平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绕线装置,该绕线装置包括机架和如上述的绕线机构;其中,外壳与机架可拆卸连接或固定连接。
其中,绕线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电机和至少一个导线机构;电机的输出轴与线盘一一对应连接,电机用于带动线盘转动;导线机构均设置在机架上,导线机构开设有通孔,通孔用于允许线盘上的线通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649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