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少Cu-Ni-Si-Mg合金铸造夹渣的铸锭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48575.8 | 申请日: | 2020-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18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芹;吕显龙;李辉;韩彩香;王琦;景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晋西春雷铜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1/03 | 分类号: | C22C1/03;C22C1/06;C22C9/06;B22D11/114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地址: | 030008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少 cu ni si mg 合金 铸造 铸锭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新材料,属于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行业,具体为一种减少Cu‑Ni‑Si‑Mg合金铸造夹渣的铸锭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处理,具体方法如下:配料(添加Cu、Ni、Si,Cu‑Mg合金除外)→熔炼(中频感应熔炼炉)→成分分析(只分析Ni、Si)→调整成分(Ni、Si)→转保温炉(工频感应熔炼炉)→添加Cu‑Mg合金→添加复合溶渣剂→搅拌→添加煅烧木炭→保温静置→成分分析→铸造→锯切。本发明产生的效果是:Cu‑Ni‑Si‑Mg铜合金铸锭表面无夹渣现象,且内部经低倍组织检查也无夹渣缺陷,铸锭质量合格。铸锭在热轧后铣面中未发现夹渣现象,且后续带材冷轧加工中无起皮、孔洞及裂边等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材料,属于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行业,具体为一种减少Cu-Ni-Si-Mg合金铸造夹渣的铸锭制备方法,该方法可减少Cu-Ni-Si-Mg合金铸造夹渣,提高Cu-Ni-Si-Mg合金铸锭质量。
背景技术
Cu-Ni-Si-Mg合金带材产品具有高强度及良好的导电性、抗高温软化性及热松弛性等特性,广泛用于引线框架、弹性元件、微型端子、连接器件材料等电子领域。Cu-Ni-Si-Mg合金铸锭制备作为该合金带材生产的首道工序,对后续轧制加工带材的表面质量及内部组织的影响至关重要。该铜合金铸锭具有如下成份组成(Ni:2.2-4.2%、Si:0.25-1.25%、Mg:0.05-0.3%、Cu:≥96.5%,其余部分为不可避免的杂质)。
目前Cu-Ni-Si合金铸锭制备一般采用的生产工艺是:配料→熔炼→成分分析→调整成分→(转炉)→铸造→锯切。
该生产工艺主要存在以下不足:Cu-Ni-Si-Mg合金由于存在易氧化造渣的合金Mg元素,在铸造过程中铸锭表面存在大量沿铸锭周向的夹渣现象,且在铸锭低倍组织检查中也发现,存在内部夹渣现象。一些表面较深的夹渣和内部夹渣,在后续的铣面过程中无法全部去除。这些带有夹渣的坯料在后续的带材冷轧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起皮、孔洞等质量缺陷,造成大量废品;同时由于坯料夹渣缺陷,出现轧制裂边、断带等现象,影响轧机正常的高速轧制,甚至损坏设备。为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需要减少该合金铸锭夹渣缺陷,保证铸锭内部组织洁净良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减少Cu-Ni-Si-Mg合金铸造夹渣现象,保证铸锭表面、内部质量,减少裂边、起皮、孔洞及断带现象,提高良品率,提供一种减少Cu-Ni-Si-Mg合金铸造夹渣的铸锭制备方法。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配料(添加Cu、Ni、Si ,Cu-Mg合金除外)→熔炼(中频感应熔炼炉)→成分分析(只分析Ni、Si)→调整成分(Ni、Si)→转保温炉(工频感应熔炼炉)→添加Cu-Mg合金→添加复合溶渣剂→搅拌→添加煅烧木炭→保温静置→成分分析→铸造→锯切。复合溶渣剂由MgCl2 、KCl 、BaCl2按照一定质量比例配制,其中MgCl2:45-55%;KCl:39-42%;BaCl2:4-13%。
a.配料:按照质量比例份数依次添加标准电解铜、镍、硅;
b.熔炼:熔炼温度1200-1250℃;
c.转保温炉:转炉温度1220-1240℃;
d.添加Cu-Mg合金:在保温炉中按照配比添加Cu-Mg中间合金;
e.添加煅烧木炭:在保温炉中添加煅烧木炭,煅烧木炭厚度150-200mm;
f. 保温静置:保温静置时间≥30min,出炉温度1200-1220℃;
g.铸造:铸造温度1200-1220℃,铸造速度80-120mm/min,冷却水流量25-35m³/h,震动频率20-50次/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晋西春雷铜业有限公司,未经太原晋西春雷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85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