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清洁装置与机器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15480.6 | 申请日: | 2020-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02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燕成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成祥 |
主分类号: | A47L11/24 | 分类号: | A47L11/24;A47L1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清洁 装置 机器人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清洁装置与机器人,所述清洁装置用于安装在所述机器人的底面,所述机器人的底面设有活动盒,活动盒内的滚轮空间设有滚轮,活动盒的开口周围设有清洁盖。当机器人在移动并以滚轮清扫地面时,滚轮会转动地接触导拨组件,导拨组件将附着在滚轮上的垃圾与灰尘移除,同时引导机器人的吸口的气流,而使垃圾与灰尘随气流引导进入机器人内。本发明解决了无法清除现有扫地机器人的滚轮上的垃圾及灰尘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特别涉及一种一种清洁装置与机器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已可以协助家庭完成大部分的清洁工作,同时受惠于制造成本的不断精进,机器人已逐渐普及于一般家庭中,其中又以结合扫地与吸尘,两个功能合一的机器人最受到市场上的欢迎。扫地与吸尘合一的扫地机器人主要有滚轮、边刷与吸尘部,当机器人清扫地面时,边刷将散落于地面上的垃圾及灰尘往吸尘部方向集中,再由滚轮将垃圾及灰尘带向吸尘部,使吸尘部的气流将垃圾及灰尘导入机器人内,以达到清洁地面的效果。
然而,当机器人在清扫地面过程中,被滚轮带向吸尘部的垃圾及灰尘,经常附着于滚轮上,以至于降低了滚轮的清扫能力,进而无法顺利将垃圾及灰尘扫向吸尘部。有鉴于上述问题,市面上的机器人在底部设有软性拨尘条,企图将附着于滚轮上的垃圾及灰尘移除,但是软性拨尘条与滚轮接触时会变形,并无法有效的将滚轮上的垃圾及灰尘移除,因此,有必要解决无法清除滚轮上的垃圾及灰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案发明人鉴于上述先前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一目的是为了提高滚轮清除附着的垃圾及灰尘的能力。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去除滚轮清除附着的垃圾及灰尘后,被附着的垃圾及灰尘可以更有效率被吸入机器人内。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清洁装置,安装在机器人的底面,且机器人的底面还设有吸口,用于将垃圾及灰尘吸入机器人内,而清洁装置包括活动盒、滚轮与清洁盖。活动盒安装于所述机器人的底面,且位于吸口的周围,而活动盒内还设有滚轮空间,滚轮空间内则枢设有滚轮,且滚轮的表面设有多个清洁部,滚轮与清洁部的一部分埋设于滚轮空间内,另外一部分露出于滚轮空间外。清洁盖则设于活动盒的滚轮空间的开口周围,在滚轮与吸口之间设有以硬质材料制成的导拨组件。当机器人清洁地面时,机器人转动滚轮,使得吸口附近的垃圾及灰尘向吸口移动,且转动地滚轮与导拨组件接触,让导拨组件在不变形的前提下,使得滚轮附着于清洁部上的垃圾及灰尘被导拨组件刮除,同时导拨组件导引吸口附近的气流往吸口流动,使得垃圾及灰尘被送入机器人内。
其中,导拨组件的两端设于清洁盖的两端,使导拨组件横跨于清洁盖的两端,且导拨组件的两端之间包括第一侧边、第二侧边与导拨面。其中,第一侧边设于导拨组件朝向滚轮空间的一侧,第二侧边设于第一侧边的对侧,而导拨面则设于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之间,其中导拨面呈曲面,且导拨面的凹口朝向滚轮,第二侧边则呈弧形,且第二侧边的凹口朝向吸口,又第二侧边的两端的曲率较小于第二侧边的中部的曲率。
其中,凹口借用数学函数图形的凹口,通过表示导拨面及第二侧边的曲面及曲线方向性。
其中,清洁盖中间设有清洁开口与滚轮空间连通,且导拨组件将清洁开口分为滚轮区与吸口区,其中吸口区较滚轮区靠近吸口,且开口区的面积也较小,使吸口区不会被滚轮所遮蔽。
其中,清洁盖模块靠近吸口的位置还设有多个支撑架,且各支撑架的两端设在清洁盖的二相对应的侧边,各支撑架的两端之间与第二侧边及导拨面连接,使各支撑架交与导拨组件彼此交叉,并提供支撑力予导拨组件。
其中,清洁部为毛刷、胶刷、海绵刷或任意二者的组合。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下列之一或多个优点:
1.利用硬质的导拨组件刮除附着于软质的清洁部上的垃圾与灰尘,达到减少降低清洁效果的目的。
2.利用导拨组件设计在离吸口一段距离的位置上,且以气流将垃圾与灰尘送入机器人内。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成祥,未经燕成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54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