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活性十肽及其在制备保护听觉毛细胞产品中的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313279.4 | 申请日: | 2020-04-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234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 发明(设计)人: | 孙晨;高燕;张姗姗;刘可春;张云;巴帅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7K7/06 | 分类号: | C07K7/06;C07K1/36;C07K1/34;C07K1/16;C12P21/06;A61K38/08;A61P27/16;A23L33/18 |
| 代理公司: | 济南竹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70 | 代理人: | 朱家富 |
| 地址: | 250103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性 及其 制备 保护 听觉 细胞 产品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活性十肽及其在制备保护听觉毛细胞产品中的应用。一种活性十肽在保护听觉毛细胞方面的应用,所述十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通过将含10个氨基酸残基的活性肽用于庆大霉素抗生素所导致的听觉毛细胞损伤中;检测后首次发现,该多肽化合物可以通过减少机体对庆大霉素的吸收,减少毛细胞的凋亡,进而对听觉毛细胞起到保护作用,改善耳毒性药物对听觉毛细胞的损害,且毒副作用小,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听力保护药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活性十肽及其在制备保护听觉毛细胞产品中的应用,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庆大霉素(Gentamicin,Gen)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炎症[1]。但这类药物具有较强的耳毒作用,可杀死哺乳动物内耳的毛细胞。内耳中的听觉毛细胞是一种终末分化的细胞,可将声音刺激转化为电信号,从而产生听觉。由于哺乳动物的听觉毛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已退出细胞分裂期,所以不具有再生能力。因此,由于Gen作用而导致的哺乳动物听觉毛细胞损失,常会造成听力的永久性丧失[2]。截止目前为止,由于听觉毛细胞损伤所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疾病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或方法。如何保护听觉毛细胞免受Gen的侵害,已成为防治药物性耳聋疾病的关键。
已有研究表明,Gen的耳毒性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密切相关[3]。随着Gen用药时间的延长,听觉毛细胞中的ROS含量会急剧增长,过量的ROS使毛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并对细胞内的DNA、蛋白和脂质等造成损伤,最终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因此,寻找一种可减少ROS产生的抗氧化物质,将有助于药物性耳聋疾病的治疗,并将有助于推动其相关防治药物的研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斑马鱼是近年来新兴起的,可用于Gen药源性耳聋防治药物研发的模式生物。它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的内耳结构[4],内耳中的听觉毛细胞在发育、结构和功能等方面与人类高度同源,易被耳毒性药物损伤。斑马鱼除内耳中的毛细胞外,还富含大量受神经支配的侧线听觉毛细胞。该侧线处毛细胞在结构、功能、基因调控和对Gen的反应等方面,也与人类的听觉毛细胞非常相似,且便于活体操作。当斑马鱼发育至第4天时,其内耳及侧线处的毛细胞既已发育完全。由于斑马鱼在发育早期全身透明,因此借助活体成像技术,可直接实时观察Gen对毛细胞的毒性作用。
目前借助模式生物,寻找对药物耳毒性损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新型化合物,成为保护听觉毛细胞和治疗因听觉毛细胞损伤而导致的耳聋疾病的关键。
美国专利US20120258921A1(申请号US13440591)公开了用于治疗炎症的肽及其治疗用途和使用方法。含有转导序列的多肽通过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抑制细胞因子活性和TNF-α的分泌。描述了说明该化合物在治疗中耳炎、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与年龄相关的听力损失和改善普通听力方面的功效的实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活性十肽及其在制备保护听觉毛细胞产品中的应用。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活性十肽,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一种提取上述活性十肽的方法,步骤如下:
(1)将脉红螺去壳后,取全部软体组织部分,磨碎,然后加入软体组织重量1~10倍的酸溶液,酸溶液pH值1.0~4.0,然后加入软体组织重量5~20%的胃蛋白酶,35~40℃条件下振荡酶解1~5h,然后调pH值至7.0~9.0,加入软体组织重量5~20%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35~40℃条件下振荡酶解1~5h,离心,取上清液,然后经浓缩、冻干,制得脉红螺多肽提取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未经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32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