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均热板及其制作方法、中框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及电子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308678.1 | 申请日: | 2020-04-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35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 发明(设计)人: | 黄礼忠;乔艳党;毛健;王培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H04M1/02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熊永强;李稷芳 |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均热 及其 制作方法 组件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涉及均热板及其制作方法、中框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及电子设备,中框组件包括中框、连接件和均热板,中框设有通孔,连接件与中框固定连接,部分连接件外露形成焊接部,均热板包括均热板主体和包围均热板主体的裙边,均热板容置在通孔内,裙边与焊接部焊接。本申请通过采用连接件连接中框和均热板并焊接连接件和均热板,实现中框和均热板高强度、超薄的连接,并使均热板与中框之间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均热板及其制作方法、中框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手持移动终端(例如,手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天线、更先进的芯片和器件以及高容量的电池广泛应用于手机中,它们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热量,过多的热量造成手机温升过高则会影响消费者的直观体验。
为解决手机散热难题,通常采用两相散热法,如均热板。目前,均热板通常采用铜金属材质,铜合金材料经过高温烧结成型后,强度和硬度降低,整体不能作为结构承力件,且受到轻微外力后容易发生变形、凹陷等缺陷导致导热性能损失。铜合金密度大,不利于整机减重。此外,均热板与手机中框的结合方式也不能完全满足产品需求,均热板与中框的叠合厚度大,不利于整机减薄,均热板与中框通常采用粘接的方式进行结合,导致传热性能差,结合强度有限。
如何制作均热板,解决均热板强度低、密度大的问题及如何设置均热板与中框的结合,实现均热板和中框之间高强度、超薄的连接,并使均热板与中框之间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能应为业界研发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均热板及其制作方法、中框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及电子设备,通过采用复合板材使得均热板具有高强度,低密度的特性,并通过设计独特的均热板与中框的结合方式,实现均热板和中框之间高强度、超薄的连接,并使均热板与中框之间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能。
第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均热板,所述均热板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包括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主体区和包围所述主体区的边缘区,所述第二金属层与所述主体区重叠,第二金属层与主体区重叠指的是第二金属层设在主体区的表面,边缘区未被第二金属层覆盖。所述边缘区用于所述第一盖板的边缘结合,以在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形成封闭腔体,所述第二金属层位于所述封闭腔体内,所述第二金属层的表面形成毛细结构,所述第一金属层的材料强度大于所述第二金属层的材料强度。
本申请通过将第二盖板设置为复合板材,即第二盖板包括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且第一金属层的材料强度大于第二金属层的强度,使得均热板具有高强度的特性。
第二金属层的材料可以为含有铜的金属材质,例如铜合金,铜合金易于制作毛细结构,具稳定性。本申请通过将第二盖板设计为复合板材结构,能够避免了均热板整体采用单一强度较小的金属材质(例如铜金属材质)制作时,经过高温烧结成型后,铜金属材质的均热板强度和硬度降低,整体不能作为结构承力件的问题,且整体为铜金属材质的均热板在受到轻微外力后容易发生变形、凹陷等缺陷导致导热性能损失,而本申请的第一金属层的材料强度均大于铜层,使得均热板整体具有较高的强度。本申请的毛细结构通过在铜层上烧结形成,可以避免毛细结构在其他金属材料上成型困难、良率低的问题,实现了增强均热板的结构强度和散热性能的作用。
为了强化均热板的强度,第一盖板的材料的强度也可以大于第二金属层的材料的强度。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垂直于第一金属层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上,铜层的厚度小于0.15mm,铜层的作用是用于在铜层上制作毛细结构,只要可以将铜粉或铜网放置到铜层上烧结形成毛细结构,因此,铜层的厚度可以较薄,减小铜层的厚度有利于减少均热板的厚度,实现整机减薄,且铜层的厚度较薄时,可以在腔体内预留更大的空间注入更多的工质,有利于提高均热板的散热性能,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铜层可以为0.05mm厚度的铜金属,铜层的厚度也可以为0.03mm,铜层为厚度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086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携多谱紫光病毒消杀装置及灭菌方法
- 下一篇: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