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池高压电化学反应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300765.2 | 申请日: | 2020-04-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91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 发明(设计)人: | 邓德会;朱凯新;杨笑;孟祥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25B9/23 | 分类号: | C25B9/23;C25B15/023;C25B3/03;C25B1/01;C25B1/23 |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毛薇;李馨 |
| 地址: | 116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电 化学反应 装置 | ||
1.一种双池电化学反应装置,包括反应釜体、与反应釜体适配的釜盖、内衬,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内胆;所述内胆的下部设有连接孔;将质子交换膜通过密封圈挤压固定于内胆连接孔处;所述内胆可拆卸固定于所述釜盖下方;所述内衬与所述釜体内壁贴合;所述釜盖与釜体密封固定;所述釜盖上设有电极孔、热偶孔和进气孔;所述釜盖或釜体上设有出气孔;所述内胆为电化学反应装置的内池;所述内胆和内衬之间的空间为电化学反应装置的外池;所述内池和外池气氛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池电化学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和出气孔均外接有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上设有截止阀;所述出气孔的气体通道与截止阀之间设有压力表和防爆阀;
所述的釜盖上电极孔的个数为2 ~ 3个;所述热偶孔的个数为1~2个;所述电极孔、热偶孔、进气孔和出气孔与釜盖绝缘接触;
所述釜盖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内衬和内胆为绝缘材质;所述绝缘材质为石英、聚四氟乙烯、聚醚醚酮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釜盖上还设有光辐照窗口;所述光辐照窗口为石英、蓝宝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池电化学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釜盖和釜体均设有外沿,外沿上均布螺栓拧紧螺纹孔;所述螺栓拧紧螺纹孔的数量为6 ~ 12个;
所述釜盖下方设有具有一定高度的与内衬直径相当的台阶;所述台阶高度为0.1~1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池电化学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耐压范围为0.1 ~ 10 MPa,耐受温度为0 ~ 250 oC。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池电化学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池的体积小于外池,所述内池的高度小于外池,内池底与外池的底部之间高度差为0.5 ~ 1 cm;所述内池形状为长方体或圆柱体。
7.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双池电化学反应装置进行反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工作电极夹置于工作电极的电极孔处,将参比电极和对电极分别置于相应的电极孔处,将热偶管固定于热偶孔处,将进气孔的连接导管底部深入外池中;
步骤二,将催化剂夹于工作电极夹的夹具处,将质子交换膜通过密封圈挤压固定于内胆连接孔处,外池与内池中分别装入电解质溶液,保持内池和外池中液体深度一致,将内胆与釜盖固定;
步骤三,盖上釜盖,保证进气口的导管底部进入电解液,拧紧釜盖和釜体上螺栓,保证反应釜密封性良好;
步骤四,从进气孔向反应釜内通惰性气体置换釜内空气后,充反应气体至目标压力,检查气密性;
步骤五,将电化学反应装置置于控温装置中,设定至目标温度、目标转速;将电化学工作站的电极端分别与电化学反应装置对应的电极连接,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及电催化反应评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参比电极为Ag/AgCl电极、Hg/HgO电极、饱和甘汞、Hg/Hg2SO4电极、硫酸铜电极、固体金属电极中的一种,所述的对电极为Pt电极、碳电极的一种;所述工作电极为Pt电极、铜丝、玻璃碳电极的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所述内池和外池的电解质溶液独立的为氢氧化钾、氯化钾、碳酸钾、碳酸氢钾、硫酸钾、硫酸、高氯酸溶液,以及氢氧化钠、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硫酸钠溶液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为0.01~1.0molL-1;
步骤四所述的惰性气体为氩气、氦气;所述惰性气体置换釜内空气的次数为至少三次;每次置换充气压力为1.0 ~ 3.0 MPa;
所述的反应气体为氮气、空气、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氧化亚氮、氧气、乙炔、乙烷、丙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压力为0.1 ~ 10 MPa,目标温度为10 ~ 150 oC;目标转速为100 ~ 2000 rp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0076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磁炉
- 下一篇:一种激光焊接工装设备及激光焊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