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感应热处理机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286961.9 | 申请日: | 2020-04-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241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 发明(设计)人: | 陈贵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利泰丰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D1/10 | 分类号: | C21D1/10;C21D1/667;C21D9/28;C21D9/3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贺红星 |
| 地址: | 526000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热处理 机构 | ||
本发明公开了感应热处理机构,包括感应线圈。感应线圈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距离杆、开环结构的第一感应加热环、第二距离杆。第一距离杆适于连接第一电极,第二距离杆适于连接第二电极,以使第一感应加热环产生磁场。感应线圈的内部具有第一冷却流道,第一冷却流道自第一距离杆开始经过第一感应加热环,并延伸至第二距离杆。第一距离杆开设有与第一距离杆连通的进水口,第二距离杆开设有与第二距离杆连通的出水口。通过第一距离杆、第二距离杆对感应线圈进行导电和支撑,可以使得第一感应加热环能够对工件进行加热。通过感应线圈内部的第一冷却流道循环冷却水,则可以防止感应线圈自我烧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感应热处理机构。
背景技术
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定律和焦耳热效应原理。当交变电流通过线圈,便会产生一个交变磁场,如果一个带电导体放置在此线圈中,就会感应出涡流。当电导体阻值较小,产生的涡流很大,当涡流通过时就会产生焦耳热,使周围的环境温度升高。感应热处理设备可在短时间内把由电导体材料制成的工件加热到非常高的温度。
然而,现有技术中,不同领域生产不同的工件,不同工件所需要的热处理工艺也不同。轴类零部件需要淬火处理表面时,一般是通过感应加热设备对轴类零件(即工件)进行加热,同时通过淬火冷却液对工件进行降温。
显然,感应热处理机构在工作过程中伴随着高温,容易损坏感应热处理机构。并且,目前的感应热处理机构结构较为复杂、造价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感应加热机构,其能够防止感应加热机构高温烧损;并且,其结构较为简单,造价低。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感应热处理机构,包括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距离杆、开环结构的第一感应加热环、第二距离杆;所述第一距离杆适于连接第一电极,所述第二距离杆适于连接第二电极,以使所述第一感应加热环产生磁场;所述感应线圈的内部具有第一冷却流道,所述第一冷却流道自所述第一距离杆开始经过所述第一感应加热环,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距离杆;所述第一距离杆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距离杆连通的进水口,所述第二距离杆开设有与所述第二距离杆连通的出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口连接有第一管接头,所述出水口连接有第二管接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距离杆与所述第二距离杆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距离杆与所述第二距离杆之间形成隔离缝隙,所述隔离缝隙内容置有绝缘件,所述绝缘件用于防止第一距离杆短接所述第二距离杆。
进一步地,所述感应热处理机构还包括绝缘捆绑带,所述绝缘捆绑带将所述第一距离杆、绝缘件、第二距离杆捆绑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加热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感应加热环的第二端之间形成第一绝缘缝隙,所述第一距离杆与所述第一感应加热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距离杆与所述第一感应加热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绝缘缝隙与所述隔离缝隙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缝隙的宽度比所述隔离缝隙的宽度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缝隙的宽度范围为0.3mm-5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感应加热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感应加热环的第二端之间形成第一绝缘缝隙;所述感应热处理机构还包括开环结构的第二感应加热环,所述第二感应加热环嵌置在所述第一感应加热环的内圈,以使所述第一感应加热环与所述第二感应加热环导电连接;所述第二感应加热环的两端之间具有第二绝缘缝隙,所述第一绝缘缝隙与所述第二绝缘缝隙对应;所述第二感应加热环在自身的端面开设有进水通孔,所述第二感应加热环的内部具有第二冷却流道,所述第二感应加热环在自身的内圈曲面上沿所述第二感应加热环的径向开设有若干出水通孔,所述进水通孔、第二冷却流道、出水通孔依次接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利泰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利泰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869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