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轴承钢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271489.1 | 申请日: | 2020-04-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542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 发明(设计)人: | 刘年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C7/06 | 分类号: | C21C7/06;C21C7/10;C21D8/00;C22C38/02;C22C38/04;C22C38/42;C22C38/50;B22D11/16;B22D11/12;B22D11/115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付兴奇 |
| 地址: | 5121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承钢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轴承钢及其制造方法,涉及冶炼领域。轴承钢的制造方法包括按照高碳铬轴承钢的合金成分构成进行精炼、连铸成铸坯、轧制和冷却处理的工序,在连铸成铸坯的过程中,凝固末端电磁搅拌的电流为335‑365A,频率为4.6‑5.4Hz;凝固末端轻压下总压下量为大于16mm至等于17mm的范围内;压下量分布采用四段式分布方法,首段压下量和末段压下量均为0,中间两段的压下量前高后低,且每个拉矫辊的最大压下量不超过6mm。该制造方法能够使轴承钢的碳化物带状控制在2.0级以下,且热轧态的碳化物网状稳定控制在2.5级以下。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冶炼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轴承钢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轴承钢主要用于生产轴承的滚珠和套圈,轴承钢由于冶炼质量缺陷导致的失效占总失效的65%左右,冶炼质量缺陷主要就是非金属夹杂物和碳化物不均匀。轴承钢的洁净度主要是包含:非金属夹杂物、氧含量和杂质元素含量(主要是Ti),其中氧化物夹杂(B类)是轴承钢中最具危害性的,对疲劳破坏有显著的影响,B类夹杂物很难稳定控制在B细≤1.0级、B粗≤0.5级以内。
轴承钢的碳化物尺寸和分布对轴承的接触疲劳寿命有很大的影响,大颗粒的碳化物和密集的碳化物都极为有害。轴承钢的接触疲劳寿命随着碳化物尺寸的减小呈指数级提高,比如碳化物尺寸为0.56μm时的疲劳寿命比碳化物尺寸为1.0μm时的疲劳寿命提高2.5倍。另外,碳化物缺陷的危害相当于夹杂物,碳化物缺陷根据其产生条件可分为:a、碳化物液析,b、碳化物带状,二者的起因都是钢锭/坯结化物评级达到3-4级,使钢材的疲劳寿命降低约30%;c、碳化物网状,是轴承晶时产生的树枝状偏析,碳化物网状升高1级,带状碳的疲劳寿命会降低1/3。
目前碳化物液析控制较稳定,基本可完全消除,但是碳化物带状、碳化物网状控制难度仍然较大。碳化物带状主要通过连铸工艺及高温加热扩散控制,但是很难稳定控制在2.0级以下;碳化物网状主要通过降低终轧温度及轧制变形量或加快轧后冷速,有效防止碳化物在原奥氏体晶界呈网状析出,或者通过后续的离线正火也可以改善碳化物网状,但是热轧态的碳化物网状很难稳定控制在2.5级以下。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钢及其制造方法,能够使轴承钢的碳化物带状控制在2.0级以下,且热轧态的碳化物网状稳定控制在2.5级以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轴承钢的制造方法,其包括按照高碳铬轴承钢的合金成分构成进行精炼、连铸成铸坯、轧制和冷却处理的工序,在连铸成铸坯的过程中,凝固末端电磁搅拌的电流为335-365A,频率为4.6-5.4Hz;凝固末端轻压下总压下量为大于16mm至等于17mm的范围内;压下量分布采用四段式分布方法,首段压下量和末段压下量均为0,中间两段的压下量前高后低,且每个拉矫辊的最大压下量不超过6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连铸成铸坯过程的重点是降低铸坯的碳偏析程度,凝固末端电磁搅拌的参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作用是改善铸坯芯部的碳化物偏析,同时采用轻压下工艺,而且最关键的是压下量的分布,首段压下量为0,防止由于过压下,偏析效果变差,即避免严重碳偏析,末段压下量为0,减少裂纹等缺陷,中间两段的压下量按照前高后低的合适分配,能够显著降低碳偏析,从而有效控制碳化物带状和碳化物网状。综上,本申请的制造方法能够使轴承钢的碳化物带状控制在2.0级以下,且热轧态的碳化物网状稳定控制在2.5级以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中间两段的辊数比例为11-13:7-9;和/或,中间两段的压下量比例为63-77:27-33。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前1-3个和最后1-3个拉矫辊的压下量为0,中间前11/20-13/20的拉矫辊压下量占总压下量的63%-77%,后7/20-9/20的拉矫辊压下量占总压下量的27%-33%。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按照上述特定的压下量分布,能够显著降低碳偏析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714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头盔
- 下一篇:一种用于施救落水人员的动力双体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