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电池包加热的控制方法、电机控制器及电池包加热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55850.1 | 申请日: | 2020-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599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蒋哲;董欣然;熊亮;高泽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8/27 | 分类号: | B60L58/27;B60L1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肖冰滨;王晓晓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电池 加热 控制 方法 电机 控制器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领域,提供一种用于电池包加热的控制方法、电机控制器及电池包加热系统。本发明所述的控制方法应用于车辆的电机控制器,且包括:接收车辆的整车控制器响应于电池包温度值小于预设温度阈值而发送的第一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电机控制器进入预设的电流模式;以及响应于所述第一指令进入所述电流模式,在该电流模式下通过向所述电机施加电流矢量来控制所述电机向所述电池包输出电流,以实现电池包加热。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电机控制器控制电机电流以实现电池包加热,无需增加其他的加热器件,降低了成本,且加热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电池包加热的控制方法、电机控制器及电池包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现有大多数车辆,特别是纯电动车,其驱动依赖于车辆电池包(或称为动力电池)。但是,电池包易受到温度影响而无法正常运行,故而往往需要进行电池包加热。
现有技术中涉及两种加热方法:一是使用PTC(Positive Temperature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在车辆上指车辆加热器)加热电池包;二是利用车辆电机给电池包加热,即通过电机堵转产生的热量先给冷却液加热,冷却液再给电池包加热。其中,第一种加热方法需要额外添加PCT设备,极大增加了成本;第二种方法不仅会加快电机永磁体退磁,同时热量易被冷却液转移到其他地方,使得加热效率慢,能耗偏大。
因此,本申请发明人在发现现有技术涉及的电池包加热方案的缺陷后,提出了新的电池包加热方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用于电池包加热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电池包加热方案成本高且效率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电池包加热的控制方法,应用于车辆的电机控制器,且所述用于电池包加热的控制方法包括:接收车辆的整车控制器响应于电池包温度值小于预设温度阈值而发送的第一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电机控制器进入预设的电流模式;以及响应于所述第一指令进入所述电流模式,在该电流模式下通过向所述电机施加电流矢量来控制所述电机向所述电池包输出电流,以实现电池包加热。
进一步的,所述用于电池包加热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整车控制器响应于所述电池包温度值等于或大于所述预设温度阈值而发送的第二指令,其中所述第二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电机控制器退出所述电流模式;以及响应于所述第二指令退出所述电流模式。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所述电机向所述电池包输出电流包括:控制所述电机的交轴电流为零且直轴电流为预设电流值,并将所述直轴电流的一部分输出至所述电池包以进行电池包加热,其中所述预设电流值为非零值。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所述电机的交轴电流为零且直轴电流为预设电流值包括:通过控制设置在所述电机控制器及所述电机之间的开关器件的开关频率,来控制所述电机的交轴电流为零,并调整所述直轴电流为所述预设电流值。
进一步的,所述向所述电机施加电流矢量包括:在任意两个相邻时间段分别向所述电机施加为正的电流矢量和为负的电流矢量,使得所述直轴电流在该两个相邻时间段形成与对应的电流矢量方向一致的震荡波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用于电池包加热的控制方法具有以下优势:本发明方案通过电机控制器控制电机电流以实现电池包加热,无需增加其他的加热器件,降低了加热成本,且加热效率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电池包加热方案成本高且效率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机器可读存储介质,该机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该指令用于使得机器执行上述的用于电池包加热的控制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558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