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抗滑桩边坡应急抢救的补救加固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33930.7 | 申请日: | 2020-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44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帅;苏聚卿;赵国;娄文杰;崔玉桥;徐洪明;王玉兰;徐旺;姬冬;孙昌海;王咸林;魏东旭;闫见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D29/02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赵敏玲 |
地址: | 25003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抗滑桩边坡 应急 抢救 补救 加固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抗滑桩边坡应急抢救的补救加固装置及方法,属于路桥领域,能快速提高土体抗剪指标,能在险情出现的早期快速稳定边坡,降低造价,保证道路正常运营,其中装置包括抗滑桩、变形监测钢管桩、微型钢管桩群以及桩间挡土板,抗滑桩插接于原有的滑动面中,抗滑桩插接变形监测钢管桩以对岩层或土体进行变形监测,微型钢管桩群设置于抗滑桩的前侧,微型钢管桩顶部设置桩顶平台;在相邻的抗滑桩间,设置桩间挡土板,桩间挡土板锚固于基岩层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路桥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用于抗滑桩边坡应急抢救的补救加固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公路、铁路边坡在建设、运营阶段,受到连续降雨等不良天气或特殊地质灾害影响下,造成坡体岩土力学指标持续下降,在老滑动面下部坡体产生新的下切滑动面,形成更深、更大范围的滑面,新滑面的产生导致原有边坡加固措施不足以抵抗增加的下滑力而造成抗滑桩倾斜、锚固措施失效。若不及时对上述边坡病害进行处置加固,边坡失稳下滑会导致交通的中断,给物资运输、应急抢险带来较大的阻碍。
发明人发现,常规的应急抢险因讨论方案的合理性、造价经济性、工序不合理,耽误最佳的应急抢险时间,往往会花费更大的代价去治理。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抗滑桩边坡应急抢救的补救加固装置及方法,能快速提高土体抗剪指标,能在险情出现的早期快速稳定边坡,降低造价,保证道路正常运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用于抗滑桩边坡应急抢救的补救加固装置,包括抗滑桩、变形监测钢管桩、微型钢管桩群以及桩间挡土板,抗滑桩插接于原有的滑动面中,抗滑桩插接变形监测钢管桩以对岩层或土体进行变形监测,微型钢管桩群设置于抗滑桩的前侧,微型钢管桩顶部设置桩顶平台;在相邻的抗滑桩间,设置桩间挡土板,桩间挡土板锚固于基岩层中。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坡脚边沟处设置抗滑挡土墙,所述桩顶平台设置于在抗滑桩与抗滑挡土墙之间。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桩头锚索、锚索、第一锚索框格梁和挂网客土喷播,桩头锚索一端固定于抗滑桩,另一端打入基岩层中;锚索一端固定于第一锚索框格梁,另一端打入基岩层中,第一锚索框格梁和挂网客土喷播布置于基岩层中。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基岩层内具有滑动面,所述抗滑桩、桩头锚索、锚索均穿过滑动面。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抗滑桩边坡应急抢救的补救加固方法,拟定新增的滑动面位置后,对边坡进行排水,在抗滑桩下端插接变形监测钢管桩,对锚索加固并张拉注浆,在相邻两个抗滑桩间设置锚索挡土板,设置新的锚索并张拉注浆。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相邻两个抗滑桩间设置锚索挡土板前,需要清除桩前松散土体。
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使用抗滑桩、变形监测钢管桩、微型钢管桩群以及桩间挡土板对土体进行应急处理,其中变形监测肛管能够对当前土体变形情况进形监测,微型钢管桩群能够对当前土体进行加固,桩间挡板能够防止桩间土的流失,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备充足抗滑动能力,适用于紧急状态下的边坡土体修补。
2)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对边坡进行排水,截排水能快速截断坡体外侧地表水和地下水进入坡体,从而防止坡体中的静水压力或动水压力得到持续外在补充,通过坡面设置的仰斜排水孔和坡脚处设置竖向的碎石渗井降低承压水水头等地下水疏排措施,快速降低坡体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位,有效降低坡体的水压力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339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