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车身扭力盒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14987.2 | 申请日: | 202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196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刘辉;王文浩;蔡剑峰;聂小勇;姜筱华;单丰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彭琰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车身 扭力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扭力盒及汽车,该汽车车身扭力盒包括依次连接的门槛内板、前纵梁后段外封板、前副车架后安装板总成,还包括前扭力盒主板总成和前围板下横梁总成,前扭力盒主板总成的一端与门槛内板连接,前扭力盒主板总成的另一端分别与前纵梁后段外封板和前副车架后安装板总成连接,前围板下横梁总成分别与前扭力盒主板总成和前副车架后安装板总成连接,前纵梁后段外封板和前扭力盒主板总成之间设有四个第一独立空腔,前副车架后安装板总成与前围板下横梁总成之间设有两个第二独立空腔,前纵梁后段外封板、前扭力盒主板总成、门槛内板组成三角形结构。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技术自身强度低、正碰侧碰冲击力传递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车身扭力盒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私家车,汽车的普及给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和设计带来了发展。
传统燃油车中,布置空间大,正碰的载荷主要通过前机舱纵梁前度传导纵梁后段再到车身框架,传力过程比较顺畅,扭力盒作用小。但在新能源汽车中,前地板下面需要布置电池包,新能源车前机舱框架结构成为车身上最重要的受力结构,承受来自正碰及侧碰来的冲击力,而扭力盒是这个框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传统的扭力盒存在自身强度低、正碰侧碰冲击力传递效果差的问题,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车身扭力盒,以解决现有技术自身强度低、正碰侧碰冲击力传递效果差的问题。
一种汽车车身扭力盒,包括依次连接的门槛内板、前纵梁后段外封板、前副车架后安装板总成,还包括前扭力盒主板总成和前围板下横梁总成,所述前扭力盒主板总成的一端与所述门槛内板连接,所述前扭力盒主板总成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前纵梁后段外封板和所述前副车架后安装板总成连接,所述前围板下横梁总成分别与所述前扭力盒主板总成和所述前副车架后安装板总成连接,所述前纵梁后段外封板和所述前扭力盒主板总成之间设有四个第一独立空腔,所述前副车架后安装板总成与所述前围板下横梁总成之间设有两个第二独立空腔,所述前纵梁后段外封板、所述前扭力盒主板总成、所述门槛内板组成三角形结构。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汽车车身扭力盒,前纵梁后段外封板和前扭力盒主板总成之间设有四个第一独立空腔,这四个第一独立空腔能够将正碰侧碰的冲击力传递到侧围边梁及车身结构框架,对腔体的抗扭转强度有极大加强,前副车架后安装板总成与前围板下横梁总成之间设有两个第二独立空腔,这两个第二独立空腔能够将正侧碰的冲击力传递到车身结构框架,进一步加强腔体的抗扭转强度,最终保证正碰侧碰冲击力的传递效果,通过扭力盒实现冲击力的转接分流,此外,前纵梁后段外封板、前扭力盒主板总成、门槛内板组成三角形结构,结构更加稳定,能够有效提升自身强度,满足新能源汽车的需求。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汽车车身扭力盒,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前扭力盒主板总成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扭力盒主板、中间支撑板和顶部支撑板。
进一步地,所述扭力盒主板、所述中间支撑板和所述顶部支撑板均为长条形结构,所述扭力盒主板上设有沿所述扭力盒主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凹槽,所述中间支撑板上设有沿所述中间支撑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凹槽,所述顶部支撑板上设有沿所述顶部支撑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三凹槽,所述中间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中,所述顶部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二凹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前纵梁后段外封板与所述扭力盒主板之间、所述扭力盒主板与所述中间支撑板之间、所述中间支撑板与所述顶部支撑板之间、所述顶部支撑板与车身连接板之间分别形成一个所述第一独立空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49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