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导流结构及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01863.0 | 申请日: | 2020-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92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2 |
发明(设计)人: | 陈林;肖凌;袁侠义;陈志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5/00 | 分类号: | B62D35/00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谭果林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导流 结构 | ||
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导流结构及汽车。该汽车导流结构包括安装在所述汽车的车身底部且用于降低车身风阻的导流气坝,所述导流气坝设置于所述汽车的车轮后方。该汽车导流结构可对车轮后方的气流起到导向的作用,导流气坝不仅可以降低车轮的风阻系数,同时还能疏导气流沿汽车的尾部流动,降低汽车的尾部气流的紊流,提升尾部压力回收,从而降低汽车的整车的风阻。另外,导流气坝安装在车轮的后方,周边空气会贴着导流气坝的表面高速流动,能随时清除掉附着导流气坝表面上的泥土,从而提升了汽车的洁净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导流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行业对汽车的节能要求越来越高。当车速达到60km/h时,空气阻力约占整车行驶阻力的50%,车身底部及车轮区域在整车风阻中的占比仅次于车身,同时车身底部及车轮区域的气流复杂且不稳定,对汽车尾部压力回收影响重大,因此车身底部及车轮区域的风阻优化已成为当前整车风阻优化的重点。
在车轮周边区域加装特殊形状的气坝可以改善车底及轮胎区域的流场分布,降低能量耗散,取得明显的降阻效果。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在汽车车轮前方加装片状气坝、弧面气坝或者采用两者结合的方式来降低车轮区域的风阻。但是,上述三种形式的气坝均只能对车轮前方的空气起到导流的作用,而不能对车轮后方的空气起到导流的作用;并且,由于新能源车型由于在车身底部大面积地使用了底部护板或者在设计时就将底部设计成平稳的底部,使得车身底部气流能量损耗越来越小,如此,车轮(特别是后轮)后部紊乱的气流成为是继续降低风阻的重要区域,而上述三种气坝只能改善车轮前方的气流,而不能改善车轮后方的气流,不适用于新能源等车身底板平整的车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汽车导流结构不能改善车轮后方的气流紊乱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导流结构和汽车。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所述汽车的车身底部且用于降低车身风阻的导流气坝,所述导流气坝设置于所述汽车的车轮后方。
可选地,所述导流气坝上设有迎风面、外弧形侧面和内弧形侧面;所述迎风面连接在所述外弧形侧面与所述内弧形侧面之间,所述外弧形侧面与所述内弧形侧面远离所述迎风面的一端相交。
可选地,所述外弧形侧面的第一折弯角度和所述内弧形侧面的第二折弯角度均自所述汽车的车轮至车尾方向逐渐增大;在与所述汽车的两后车轮的中心连线平行且与水平面垂直的截面上,所述第一折弯角度大于所述第二折弯角度。
可选地,所述迎风面的高度取值范围为80mm至110mm,所述外弧形侧面和所述内弧形侧面的相交位置的高度取值范围为50mm至110mm;在与第一连线平行且与水平面垂直的截面上,所述迎风面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外弧形侧面和所述内弧形侧面的相交位置的高度;所述第一连线是指所述汽车的两个后车轮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
可选地,所述迎风面以及所述外弧形侧面和所述内弧形侧面的相交面之间的距离为300mm至500mm。
可选地,所述外弧形侧面远离所述迎风面的一端的切线与第二连线之间的夹角为5度至60度;所述第二连线是指位于所述汽车同一侧的前车轮和后车轮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
可选地,所述内弧形侧面远离所述迎风面一端的切线与所述第二连线之间的夹角为0度至10度。内弧形侧面
可选地,所述迎风面与所述车轮的后切面之间的距离为50mm至100mm,所述车轮的后切面是指平行于所述迎风面且与所述车轮相切的面。
可选地,所述迎风面与所述外弧形侧面的相交位置与所述车轮的外侧面之间的距离为30mm至7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018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