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取力主副箱结构变速器的气路控制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201523.8 | 申请日: | 2020-03-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54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 发明(设计)人: | 李玲丽;严鉴铂;章刚;刘义;张发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H63/32 | 分类号: | F16H63/32;F16H63/34;F16H61/40;F16H61/18;F16H57/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王凯敏 |
| 地址: | 710119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力主 结构 变速器 控制 机构 | ||
为解决现有主副箱结构变速器特别是带副箱中间轴取力时,气路控制机构气路连接复杂、故障点多、维修检测麻烦,以及副箱在切换过程中主箱可能抢挡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取力主副箱结构变速器的气路控制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气路控制板、解锁气缸总成和气路控制阀;气路控制板上开设有N个第一锁挡窗口和一个第二锁挡窗口;还包括设置在主、副箱拨叉轴上的第一、第二开口槽;通过第一开口槽与第一锁挡窗口、第二开口槽与第二锁挡窗口共同配合,实现副箱切换过程中主箱挂挡锁止,副箱换挡完成后主箱挂挡解锁;解锁气缸总成底部的进气孔与副箱中间轴取力器气缸的进气和副箱中间位置气缸总成的进气并联。本发明避免了主箱抢挡,且气路连接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取力主副箱结构变速器的气路控制机构。
背景技术
主副箱结构的变速器副箱高低挡切换一般为气控换挡形式,为了减小副箱同步时的同步惯量,要求主箱必须在空挡时,副箱控制气路有气才可以进行高低挡切换,因而设计了气路控制阀对副箱换挡气路的供气进行控制。目前,气路控制阀一般设计在操纵总成上,气路需要从变速器后端调压阀到前端操纵侧面的气路控制阀,然后再由单H阀到后端的副箱气缸总成,气路绕了一圈,致使气路连接复杂,接口多,造成故障点多,维修检查麻烦;同时,现有的气路控制机构在副箱高低挡切换的过程中主箱可以进行挂挡操作,这可能导致副箱还在同步过程中主箱已挂挡,使得副箱惯量瞬间增大很多,造成副箱同步器磨损加剧甚至损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主副箱结构变速器特别是带副箱中间轴取力时,气路控制机构气路连接复杂、故障点多、维修检测麻烦,以及副箱在切换过程中主箱可能抢挡造成副箱同步器磨损加剧甚至损坏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取力主副箱结构变速器的气路控制机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取力主副箱结构变速器的气路控制机构,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气路控制板、解锁气缸总成、气路控制阀和回位弹簧;
气路控制板、解锁气缸总成和气路控制阀依次连接;气路控制板的一端为触动杆,与解锁气缸总成中活塞的一端相连;活塞的另一端与气路控制阀的阀杆相接触;回位弹簧压装在气路控制阀与活塞之间;
气路控制板的主体板面上开设有N个第一锁挡窗口和一个第二锁挡窗口;N个第一锁挡窗口的位置与主箱的N个主箱拨叉轴一一对应,一个第二锁挡窗口与副箱拨叉轴的位置对应;所述N个第一锁挡窗口分别穿过所述N个主箱拨叉轴的后端,所述第二锁挡窗口穿过所述副箱拨叉轴的前端;N为主箱拨叉轴的总数目;
所述气路控制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N个主箱拨叉轴后端的第一开口槽以及设置在所述副箱拨叉轴前端的第二开口槽;所述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用于控制所述气路控制板上下移动;
所述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的深度根据所述气路控制阀阀杆行程确定,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的宽度分别根据主、副箱同步器设计参数确定;
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槽与所述第一锁挡窗口配合,第二开口槽与第二锁挡窗口共同配合,能够实现副箱切换过程中主箱挂挡锁止,以及副箱换挡完成后主箱挂挡解锁;
所述解锁气缸总成底部的进气孔与副箱中间轴取力器气缸的进气和副箱中间位置气缸总成的进气并联,实现停车取力时主箱解锁;
所述气路控制阀用于控制主箱换挡气路和副箱换挡气路的启闭,或者仅用于控制副箱换挡气路的启闭。
进一步地,当变速器带换挡助力器时,所述气路控制阀为二位五通阀,用于控制副箱换挡气路和主箱换挡气路的启闭。
进一步地,当变速器不带换挡助力器时,所述气路控制阀为二位三通阀,仅用于控制副箱换挡气路的启闭。
本发明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未经西安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015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