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伺服驱动器的自动化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84898.8 | 申请日: | 2020-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72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5 |
发明(设计)人: | 郑南中;王殿辉;胡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菱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414 | 分类号: | G05B19/414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关达津 |
地址: | 314107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伺服 驱动器 自动化 控制 方法 系统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伺服驱动器的自动化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其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1用于产生外部数据电信号的步骤;S12用于接收外部数据电信号并对外部数据电信号进行预处理从而生成第一伺服驱动信息并将所述第一伺服驱动信息发送给伺服驱动器的步骤;S13用于伺服驱动器对所述第一伺服驱动信息进行处理并生成控制信号的步骤;S14用于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对外部设备进行控制操作的步骤。本发明所提供的伺服驱动器的自动化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增加对外部数据电信号进行预处理的步骤,实现伺服驱动器对外部数据的大规模和多样化采集,进而可根据大数据优化算法,发挥大规模数据在伺服驱动器技术领域的应用优势,提高伺服驱动器的自动化控制性能及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伺服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伺服驱动器的自动化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
背景技术
伺服驱动器作为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其他机械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随着伺服驱动器运用的越来越广泛伺服控制成为必不可少的技术,其中通讯控制也成为控制方式中关键的一环,利用通讯控制进行的数据采集技术在工业大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日趋重要。
现有技术中的伺服驱动器,如中国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于2019年9月10日公开了一种伺服驱动器,其公开号为110224646A。该伺服驱动器,包括整流与逆变模块、电流采样模块、电流驱动模块及矢量控制模块;整流与逆变模块对外部输入的电压进行整流、逆变得到三相交流电流,输出至伺服电机,接收矢量控制模块输出的开关信号,根据开关信号断开或导通与伺服电机的连接;电流采样模块对三相交流电流进行采样,得到电流信号,输出至电流驱动模块;电流驱动模块接收该电流信号,接收伺服电机编码器输出的反馈信息,接收外部发送的电流指令,根据电流指令对电流信号及反馈信息进行计算,得到电压信号,输出至矢量控制模块;矢量控制模块接收电压信号,根据电压信号生成开关信号,输出至整流与逆变模块。现有技术中的这种伺服驱动器,其数据的采集主要依靠集成在伺服驱动器的自身配置实现,即伺服驱动器的CPU不但要处理外部设备的控制,还要处理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这样就使得现有技术中的伺服驱动器在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方面的处理能力较差,一方面数据采集数量受到很大限制,另一方面数据采集的多样性不佳;这样就限制了大数据及其算法在伺服驱动器技术领域的应用;另外,由于现有技术中伺服驱动器在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方面的处理能力较差,需要大量的人工参与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效率较低,人工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伺服驱动器的数据采集处理能力,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伺服驱动器的自动化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
本发明所提供的伺服驱动器的自动化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1用于产生外部数据电信号的步骤;S12用于接收外部数据电信号并对外部数据电信号进行预处理从而生成第一伺服驱动信息并将所述第一伺服驱动信息发送给伺服驱动器的步骤;S13用于伺服驱动器对所述第一伺服驱动信息进行处理并生成控制信号的步骤;S14用于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对外部设备进行控制操作的步骤。
本发明所提供的伺服驱动器的自动化控制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S21用于对外部设备进行检测产生检测信号并发送给伺服驱动器的步骤;S22用于伺服驱动器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所述第一伺服驱动信息及收到的所述检测信号、生成第一反馈信息的步骤;S23用于根据第一反馈信息、所述第一伺服驱动信息及所述外部数据电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和计算,从而生成第二反馈信息的步骤。
所述S11用于产生外部数据电信号的步骤包括:
用于在本地终端设备上进行数据采集生成本地数据电信号的步骤。
所述用于在本地终端设备上进行数据采集生成本地数据电信号的步骤,包括:
用于在本地终端上进行映射表配置及参数访问逻辑设置的步骤;
用于控制在本地终端上建立用户端文件读写接口的步骤。
所述S11用于产生外部数据电信号的步骤还可以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菱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东菱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848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