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黄酮和免疫调节肽的组合制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67095.1 | 申请日: | 2020-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178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闫学海;沈桂芝;邹千里;邢蕊蕊;袁成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45/06 | 分类号: | A61K45/06;A61K31/352;A61K38/22;A61K38/05;A61K38/06;A61K38/07;A61K38/08;A61K33/30;A61K33/26;A61K33/34;A61K33/06;A61K33/24;A61K33/32;A61K33/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任岩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酮 免疫调节 组合 制剂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黄酮和免疫调节肽的组合制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该组合制剂含有以下组分:(1)天然黄酮类化合物;(2)金属离子;(3)免疫调节肽。所述组合制剂可提高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和免疫调节肽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当被施用于哺乳动物时,能够协同增强免疫应答,发挥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本发明应用于低免疫力人群及病毒性、细菌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符合国家大健康产业指导方向,对于“治未病”的战略举措有积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制剂领域以及生物营养保健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含黄酮和免疫调节肽的组合制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现代循证医学研究表明,机体健康的底层逻辑是人体免疫力,亦为“上医治未病”的当代解读。随着近年来健康意识的增强,可以保持或促进健康、预防或缓解疾病的组合制剂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这方面的热潮,使得利用中医药进行养生保健、疾病防控重新被重视。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泛指以2-苯基色原酮(两个苯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接)为母核而衍生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广泛存在于药用植物的根茎叶及蔬菜、水果中。大量研究表明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压、降血脂、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泻下、镇咳、祛痰、解痉及抗变态等药理活性。如槲皮素、葛根素具有活血化瘀和明显的扩冠作用、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木犀草素、黄岑素具有抗菌作用;槲皮素、桑色素、山柰酚具有抗病毒作用。因此,黄酮类化合物在医药、保健等领域应用前景巨大,备受关注。
但黄酮类化合物的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1)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难溶于水,体液中稳定性差,使其难以应用于非肠道给药途径;(2)胃部停留时间短、渗透差、吸收效果不佳,体内生物利用度低,极大地限制了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3)单一有效组分不能达到预期的功效。
针对上述缺陷,一系列不同的递送体系被研究开发:专利CN100370968C公开了一种槲皮素长效脂质体粉针剂及其制备方法,利用脂质体包埋的方式,改善了槲皮素在体内的吸收,延长其在体内血液循环时间,进而提高了槲皮素的生物利用度。CN107929279A公开了一种新型黄酮衍生聚合物纳米药物,通过对天然疏水性黄酮类小分子进行脂肪族氨基衍生化处理,使其能被肝素类亲水性大分子的羧基共价连接,得到新型肝素-黄酮衍生聚合物,进而制备新型黄酮衍生聚合物纳米药物。虽然解决了黄酮类小分子在体内水溶性低和稳定性差的问题。CN110101683A将黄酮组分经过与包埋材料共溶后进入结晶釜中与超临界流体混合,瞬间形成纳米微粒提高其生物利用度。CN108619131A公开了一种木犀草素纳米制剂,以木犀草素为活性成分,加上聚合物形成的纳米制剂。CN109847062A公开了一种槲皮素金属纳米药物,槲皮素和过渡金属元素通过配位键进行配位,并通过含有羰基或羟基的高分子聚合物的表面修饰,形成槲皮素金属纳米药物。另外,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超离域度和完整的Π键共轭体系,一般均有取代基羰基(C=O)和羟基(-OH),因而可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络合物。这一特征,也经常被用来改善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现有专利CN106632427A和CN106588992A分别公开了木犀草素-Zn及木犀草素-Mn配合物及制备与应用,所得木犀草素-Zn或木犀草素-Mn配合物相比单独的木犀草素在降糖能力等生物活性方面得到明显提升,可用于降血糖药物或保健食品的开发。CN101220014A公开了具有细胞凋亡效应的槲皮素类及其糖苷化合物的金属配合物,证明槲皮素类化合物与二价金属离子、三价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survivin蛋白表达,激活caspase-3的活性,能作为细胞诱导剂用于制备治疗肿瘤的药物。但上述现有技术仍有很多局限性,未能全面地改善黄酮类化合物应用中的存在问题,所提供的技术工艺也较复杂,难以工业化推广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670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