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有BCP插入层的8-羟基喹啉铝/金属异质结热电子光电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45549.5 | 申请日: | 2020-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036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翟爱平;赵成杰;崔艳霞;王文艳;李国辉;郝玉英;吴玉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10K30/60 | 分类号: | H10K30/60;H10K30/81;H10K85/30;H10K71/00;G01J1/44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李富元 |
地址: | 030024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有 bcp 插入 羟基 喹啉 金属 异质结热 电子 光电 探测器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光电探测器制作领域,一种含有BCP插入层的8‑羟基喹啉铝/金属异质结的热电子光电探测器,由阳极层、有机半导体层、插入层、银纳米颗粒层、阴极层组成,阳极层为铟锡氧化物ITO,银纳米颗粒层和阴极层构成金属复合电极层,有机半导体层与金属复合电极层构成肖特基结,同时在肖特基结的界面插入很薄的BCP作为界面插入层。本发明还涉及该含有BCP插入层的8‑羟基喹啉铝/金属异质结的热电子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中设计的光电探测器,在正向偏压的条件下,暗电流保持在几十皮安级别,而亮电流呈现开启状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电探测器制作领域,具体是一种含有BCP插入层的8-羟基喹啉铝/金属异质结热电子光电探测器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图像传感器与通讯行业的发展对柔性、低成本、高响应速度的光电探测器的需求日益增长。与无机半导体相比,有机半导体具有柔性、种类丰富、带隙可调、价格低廉等诸多优点。然而传统有机半导体能带较宽,不利于器件在近红外/红外波段的光电探测。近年来,表面等离激元(SPPs)因实现对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光子吸收、热发射、波长及能量转换的操控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其中,金属纳米结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衰减产生的热电子,可以在半导体与金属形成的肖特基势垒形成一个可测量的光电流。从而拓宽有机光电探测器的吸收光谱,满足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新一代光电探测器的需求。但是金属/半导体接触时金属会向半导体层扩散,容易造成不良肖特基结的形成,影响器件的重复性。在金属/半导体接触界面插入薄的界面层可解决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保证有机热电子器件低成本、宽带响应优势的前提下,提高器件的重复性。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有BCP插入层的8-羟基喹啉铝/金属异质结的热电子光电探测器,由阳极层、有机半导体层、插入层、银纳米颗粒层、阴极层组成,阳极层为铟锡氧化物ITO,银纳米颗粒层和阴极层构成金属复合电极层,有机半导体层与金属复合电极层构成肖特基结,同时在肖特基结的界面插入很薄的BCP作为界面插入层。
有机半导体层为厚度50纳米 ±0.5纳米的8-羟基喹啉铝,银纳米颗粒层为5±0.03纳米的银纳米颗粒,阴极层为10±0.05纳米的半透明Al层,插入层为2±0.01纳米的BCP。
一种制作含有BCP插入层的8-羟基喹啉铝/金属异质结热电子光电探测器的方法,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
步骤一、ITO玻璃预处理,用洗洁精与去污粉将ITO玻璃搓洗干净,分别用无水乙醇、丙酮、异丙醇各超声清洗15分钟,于异丙醇中待用。
步骤二、热蒸镀工艺,用紫外光照射处理洁净的氧化铟锡导电玻璃后作为阳极层,以 0.2 纳米/秒的速率蒸镀 50±0.5纳米厚的有机半导体Alq3层,然后以 0.1 纳米/秒的速率蒸镀 2±0.01纳米的BCP插入层,接着以 0.02 纳米/秒的低速率蒸镀 5±0.03纳米的Ag纳米颗粒,最后以0.4 纳米/秒的速率蒸镀10±0.05纳米厚的Al阴极。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步骤二中,在有机半导体层成膜后需沉积一层超薄的BCP插入层,用0.02纳米/秒的低速率以利于Ag形成纳米颗粒,并以0.4 纳米/秒的高速率保型蒸镀Al电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利用金属Ag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激元效应,通过在肖特基结界面引入超薄BCP界面层,在保证有机半导体器件低成本、宽谱响应优势的前提下,增强器件的可重复性。进而获得高性能、重复性优良的光电探测器,相对于未加入Ag纳米颗粒的器件,器件的性能大大提高。
本发明中设计的光电探测器,在正向偏压的条件下,暗电流保持在几十皮安级别,而亮电流呈现开启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紫外-可见-红外吸收光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455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