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封锚的施工方法及其辅助封锚构造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143721.3 | 申请日: | 2020-03-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51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 发明(设计)人: | 李孝平;范琴锋;刘记;郑宏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四院集团广州设计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E04G21/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 代理人: | 胡亮;张颖玲 |
| 地址: | 43006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施工 方法 及其 辅助 构造 | ||
本发明适用于桥梁施工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封锚的施工方法及其辅助封锚构造。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封锚的施工方法,包括:在腹板内开设预应力孔道和槽口,在腹板内设置贯穿预应力孔道的钢束;在腹板上开设间隔设置的灌浆孔和排气孔;对钢束进行预应力张拉并锚固在锚具上,采用真空辅助压浆向预应力孔道内压浆;在槽口内灌注混凝土,对锚具进行封闭保护。通过在腹板上开设间隔设置的灌浆孔和排气孔,再自上而下地向灌浆孔内浇灌混凝土,对位于箱梁腹板底面处的槽口内的锚具进行封闭保护,相比传统自下而上浇灌混凝土的方式,本发明提供的施工方法施工简单,槽口内的混凝土浇灌更密实,施工质量有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封锚的施工方法及其辅助封锚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桥梁工程中梁的一种,箱梁包括腹板和底板两大部分,腹板和底板保持基本垂直,其内部为空心状,上部两侧有翼缘。在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施工过程中,完成对腹板中预应力钢束张拉的锚固后,须进行封锚操作,即在钢束张拉工作完成后,开始往预应力钢束所在孔道内压浆,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对位于箱梁腹板外侧的钢束进行修剪,并在锚具位置绑扎钢筋、安装模板,将锚具包裹在混凝土内。
当预应力钢束锚固在腹板底面时,传统的封锚方法是直接从底面采用从下往上往预应力钢束的锚具所在槽口内浇灌混凝土的方式进行封锚,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施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是采用从下往上浇灌混凝土的方式,容易导致槽内混凝土不密实,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封锚的施工方法,以解决箱梁桥在腹板底面封锚施工时如何使得混凝土浇筑密实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封锚的施工方法,所述施工方法包括:在所述腹板内开设有预应力孔道,所述预应力孔道沿所述腹板长度方向贯穿所述腹板,所述腹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上开设有与所述预应力孔道连通的槽口,将钢束贯穿所述预应力孔道,所述钢束的一端与所述腹板的与所述槽口相对的一端固定,所述钢束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槽口延伸至所述腹板外;开设灌浆孔,从所述腹板的外侧面向所述腹板内开设所述灌浆孔,所述灌浆孔与所述槽口连通;开设排气孔,从所述腹板的外侧面向所述腹板内开设所述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与所述槽口连通,所述排气孔与所述灌浆孔间隔设置;对所述钢束进行预应力张拉并锚固,采用真空辅助压浆对所述预应力孔道压浆;浇灌混凝土,从所述腹板的外侧面向所述灌浆孔浇灌混凝土,对所述槽口内的锚具进行封闭保护。
进一步地,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在所述腹板的所述槽口所在的一端设置与所述腹板固定连接的锚具,所述锚具部分伸入所述预应力孔道,所述锚具开设有锚具通孔,所述锚具通孔与所述预应力孔道连通,所述钢束穿过所述锚具通孔延伸至所述腹板外。
进一步地,所述开设排气孔还包括:所述外侧面包括多个侧面,在所述灌浆孔的入口所在的所述腹板的侧面上开设所述排气孔,使得所述排气孔的出口与所述灌浆孔的入口位于同一所述侧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开设排气孔还包括:所述排气孔开设在所述灌浆孔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在对所述槽口封闭之前,去除进行预应力张拉后的所述钢束伸出所述腹板的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采用泵送混凝土的方式从所述灌浆孔浇灌混凝土。
进一步地,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所述泵送混凝土的泵压压力等级为低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四院集团广州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四院集团广州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437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