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视距车辆安全行驶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140978.3 | 申请日: | 2020-03-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19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 发明(设计)人: | 罗健飞;吴仲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中科美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W30/08 | 分类号: | B60W30/08;B60W40/06;B60W40/04;B60W40/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视距 车辆 安全 行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视距车辆安全行驶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自车的车载终端获取自车前方第一实时道路图像,根据第一实时道路图像确定驾驶员视距及自车前方对应的预设道路环境;判断驾驶员视距小于预设道路环境下的预设安全视距时,在第一实时道路图像中确定目标辅助视距范围及目标辅助车辆;将所述目标辅助车辆的车牌信息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调取目标辅助车辆的实时道路图像模型发送至自车的车载终端;自车的车载终端根据第一实时道路图像和实时道路图像模型进行图像合成生成实时显示模型并显示。本发明在驾驶员视距低于预设安全视距时通过其他车辆的实时道路图像模型辅助扩大视距范围,提高了车辆通行能力和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行驶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视距车辆安全行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智能化技术也逐步得到应用,行车安全作为智能化应用技术的重中之重被众多车辆及行车智能化厂家研究,现有行车安全智能化主要集中在通过传感器探测技术探测车辆行驶环境进行安全提示或主动安全控制。
在现有交通事故的案例中,由于驾驶员视距造成的交通事故尤为较多,如由于大雾、雨天等天气环境造成的能见度较低而造成驾驶员的视距变短,由于弯道、坡道等道路环境中的障碍物遮挡造成的驾驶员视距变短,使得无法知晓车辆前方远距离处的障碍物,容易造成发现障碍物太迟而发生交通事故。现有解决驾驶员视距带来的安全问题,往往停留在通过传感器检测当前环境能见度或道路环境,并进行能见度较低或道路情况特殊等语音提醒,并不能提升驾驶员视距,安全隐患并未得到解决,且容易视距较低而迫使车辆降速造成拥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视距车辆安全行驶控制方法,包括:
S1:获取自车前方第一实时道路图像,根据所述第一实时道路图像确定驾驶员视距及自车前方对应的预设道路环境;
S2:判断驾驶员视距是否小于预设道路环境下的预设安全视距,若大于,返回步骤S1,若小于,进入步骤S3;
S3:根据驾驶员视距和预设安全视距在第一实时道路图像中确定目标辅助视距范围,判断目标辅助视距范围内是否存在预设车辆,若存在,按照预设确定方法确定所述目标辅助视距范围内其中一个预设车辆作为目标辅助车辆;
S4:将所述目标辅助车辆的车牌信息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调取目标辅助车辆的实时道路图像模型发送至自车的车载终端;其中,所述实时道路图像模型由包括目标辅助车辆及其获取的第二实时道路图像构建生成;
S5:自车的车载终端根据第一实时道路图像和实时道路图像模型进行图像合成生成实时显示模型并显示。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之前还包括:通过车载终端的仿真摄像头获取自车前方第一实时道路图像,所述仿真摄像头安装在与驾驶员眼睛相应的位置处,仿真摄像头的视距参数根据驾驶员视力值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实时道路图像确定驾驶员视距具体为:预先对仿真摄像头的位置进行标定,对第一实时道路图像进行图像识别处理提取出道路区域,找出第一实时道路图像中道路区域的最远点,测得最远点与摄像头之间的水平距离即为驾驶员视距。
进一步地,所述预设安全视距为预先根据预设道路环境下的道路类型和路段限速值设置并存储,所述道路类型包括直行道路、坡道和弯道。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驾驶员视距和预设安全视距在第一实时道路图像中确定目标辅助视距范围具体为:
当满足A≤B/2时,其中,A为驾驶员视距,B为预设安全视距,设定目标辅助视距范围为区域一,区域一为第一实时道路图像中自车前方0~A距离范围内自车所在车道及同向相邻车道共同覆盖的区域;
当满足AB/2时,设定目标辅助视距范围为区域二,区域二为第一实时道路图像中自车前方(B-A)~A距离范围内自车所在车道及同向相邻车道共同覆盖的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中科美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中科美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409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马尾松工业原料林伐前强度采脂方法
- 下一篇:一种黄铜板带生产装置及其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