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由细菌驱动的生物马达联合递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36135.6 | 申请日: | 2020-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492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慧娟;朱玲;栗梦婷;侯琳;张振中;张红岭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06 | 分类号: | A61K9/06;A61K47/36;A61K47/46;A61K48/00;A61K38/39;A61K31/704;A61P35/00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聂孟民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细菌 驱动 生物 马达 联合 系统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一种由细菌驱动的生物马达联合递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BI‑ES菌液的制备;(2)BI‑ES‑FeAlg/DOX的制备,即为BI‑ES‑FeAlg/DOX凝胶的细菌驱动的生物马达联合递药系统,上述方法制备的由细菌驱动的生物马达联合递药系统具有抗肿瘤活性,实现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利用婴儿双歧杆菌的乏氧趋向性,将其作为靶向乏氧实体瘤的生物载体,同步负载内皮抑素基因和阿霉素,通过自靶向蓄积于肿瘤,实现基因与化药协同抗肿瘤的目的,体内外效果良好,为实体瘤的治疗提供了技术支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特别是一种由细菌驱动的生物马达联合递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婴儿双歧杆菌(BI)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厌氧菌载体,能够选择性在肿瘤组织内定植和生长,具有较好的靶向性;亚慢性安全检测实验证实,作为载体的婴儿双歧杆菌毒性极低,能与宿主和谐相处。此外,双歧杆菌具有抗肿瘤作用,其表面活性物质可通过调控肿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诱导肿瘤细胞自然凋亡;还可直接或间接地清除致癌物质,以降低肿瘤的发生率。婴儿双歧杆菌作为肿瘤基因治疗载体,既可充分发挥其本身的抗肿瘤作用,又具有基因载体厌氧靶向作用,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
内皮抑素(ES)是一种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血管生成刺激因子竞争, 结合生长因子信号转导系统中的硫酸肝素蛋白聚糖受体, 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重组内皮抑素蛋白或通过内皮抑素基因治疗实验表明,内皮抑素对多种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都能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在细胞水平,也有实验证明内皮抑素能抑制肿瘤细胞在人工基底膜凝胶中的迁移。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相比, 内皮抑素并非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 而是通过作用于遗传性状比较稳定、突变率较低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 即通过阻断肿瘤血管形成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使肿瘤长期处于“休眠”状态。
阿霉素(DOX)又称多柔比星,属于高效的广谱抗癌药物。在临床应用时,DOX主要通过插入细胞DNA,引发拓扑异构酶II破坏DNA的三级结构来发挥药效的。迄今为止,DOX单独或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合用药,均被认为是治疗实体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卵巢癌、胃癌、肝癌等)的一种强有力的化疗药物,但如何制备成由细菌驱动的新型生物马达联合递药系统及实现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至今未见有公开报导。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细菌驱动的生物马达联合递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可有效解决制备由细菌驱动的新型生物马达联合递药系统及实现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由细菌驱动的生物马达联合递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BI-ES菌液的制备:将1-2μg内皮抑素质粒(pGEX-4T-1-ES)加入预冷的含有80-150μl感受态婴儿双歧杆菌悬液(BI)中,冰浴5-10分钟,转移到预冷的电击杯中电击,电压2.5kv,电容25μF,电阻200Ω,电击后迅速转移至1-5ml新鲜的含0.5M蔗糖的PYG液体培养基中,37℃厌氧复苏2-3h,在5000-6000r/min离心3-5min,收集菌体,迅速涂布于含AMP的TPY固体培养基平板,37℃厌氧培养72h,得菌落,取菌落接种于PYG液体培养基中,37℃厌氧培养至OD600为0.2,得浓度为3X108cfu/ml的BI-ES的菌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未经郑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361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