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海鲜产品检测试剂盒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34614.4 | 申请日: | 2020-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85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应晓国;施佩影;相兴伟;惠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569 | 分类号: | G01N33/569;G01N33/543;G01N33/533;G01N33/545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96 | 代理人: | 吴胜平 |
地址: | 316002 浙江省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鲜 产品 检测 试剂盒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海鲜产品检测试剂盒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微生物检测领域,包括抗副溶血性弧菌免疫磁珠、CdSe/ZnS‑羧基化聚苯乙烯免疫荧光微球。本发明提供的磁珠表面羧基修饰量较高,能够增加对抗体的偶联率,增加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捕获率;提供的CdSe/ZnS‑羧基化聚苯乙烯免疫荧光微球的制备方法能够减缓偶联速度,减少荧光微球的交联聚合,提高分散性,提高对抗体的偶联率,提高荧光强度值;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海鲜产品检测试剂盒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准确度和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检测领域,具体涉及海鲜产品检测试剂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其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是当前面临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了使副溶血性弧菌得到有效控制,建立高效灵敏的分离检测方法显得十分重要。当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浓度较低时,采用常规检测方法易造成漏检,而对于比较灵敏的ELISA或PCR等快速检测方法,由于食品样品成分相对复杂,易出现假阳性。因此,亟待建立一种方法弥补以上不足。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bea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免疫学技术。该技术是将特异性抗体偶联在磁性颗粒表面,与样品中被检致病微生物发生特异性结合,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达到快速分离和富集目标细菌。利用该技术可有效地收集、浓缩大量样品中的少量病原微生物,并使之与样品中的干扰物质分离,从而降低假阳性。免疫磁珠技术已在医学和生物学的骨髓移植、干细胞、细胞器、癌细胞、病原菌的识别和分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食品和环境样品中的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检测工作中,也显示出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现有技术如授权公告号为CN 107045061 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基于磁性分离和量子点标记的副溶血性弧菌检测试剂盒,它包括:抗副溶血性弧菌免疫磁珠、量子点标记的抗副溶血性弧菌的纳米荧光生物探针;所述的抗副溶血性弧菌免疫磁珠是羧基化磁珠利用EDC和NHS活化后,再与兔抗副溶血性弧菌多克隆抗体IgG共价偶联;所述的纳米荧光生物探针是羧基化的荧光量子点活化后,与副溶血性弧菌鸡卵黄抗体IgY偶联;利用该发明制备的试剂盒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具有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的优点,可用于对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功能化磁珠,该功能化磁珠表面羧基修饰量较高,能够提高对抗体的偶联率,且羧基具有较高的活性,与抗体上的氨基反应时无需活化。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2-羟基戊酸和硫氰酸胍在提高免疫磁珠对目标菌捕获率中的用途。在硫氰酸胍引发下,2-羟基戊酸以较高的接枝率接枝在聚苯乙烯上,包覆磁性纳米粒,得到的磁珠表面羧基修饰量较高,能够增加对抗体的偶联率,增加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捕获率,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且由于2-羟基戊酸的上与羧基基团相邻碳原子上存在的-OH具有一定的给电子能力,使得羧基对H的束缚能力较小,使得羧基具有较高的活性,与氨基反应时无需活化。
提供一种功能化磁珠,该功能化磁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Fe3O4纳米粒子的制备;
b、油酸修饰的Fe3O4纳米粒子的制备;
c、吐温20修饰的Fe3O4聚集体的制备;
d、Fe3O4@SiO2磁性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大学,未经浙江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346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