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活性炭热再生装置以及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27673.9 | 申请日: | 2020-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51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茆林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四方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34 | 分类号: | B01J20/34;B01J20/2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涂三民 |
地址: | 21409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性炭 再生 装置 以及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活性炭热再生装置以及工艺,包括再生罐、蒸汽锅炉、再加热器、换热器、循环风机、阻火器、火排、第一三通、第二三通、四通、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三三通、收集罐与浓度仪;在再生罐上设有进料口、出料口及检测口,在再生罐内设有蒸汽喷嘴与托架。再生工艺包括循环升温步骤和循环冷却步骤,在升温和冷却过程中,按照要求打开蒸汽锅炉与第一阀门进行蒸汽补充,防止活性炭自燃。本发明工艺步骤简单且易于操作,脱附再生效果良好,热量循环利用可大量节省活性炭再生能耗,且再生过程中无其他副产物产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活性炭热再生装置以及工艺,本发明属于吸附剂再生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活性炭是由煤为原料生产的具有大量功能基团的微孔(≤2nm)的炭吸附材料,正是这种孔隙结构和功能基团特点,使活性炭在污水处理、工业有机废气处理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主要用有去除COD、色度、VOC、臭味等污染物。吸附饱和的活性炭可以在高温下再生,在温度高于350℃时,吸附在活性炭上的污染物发生快速分解或解析,并随温度升高,再生速度加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利用高温循环风机输出热风活化再生活性炭以降低再生能耗的活性炭热再生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活性炭热再生工艺。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活性炭热再生装置,包括再生罐、蒸汽锅炉、再加热器、换热器、循环风机、阻火器、火排、第一三通、第二三通、四通、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三三通、收集罐与浓度仪,在再生罐上设有进料口、出料口及检测口,在再生罐内设有蒸汽喷嘴与托架;
所述蒸汽锅炉的出口与第一阀门的进口相接,第一阀门的出口与第一三通的第一接口相接,第一三通的第二接口与再加热器的进口相接,再加热器的出口与再生罐的蒸汽喷嘴进口相接,再生罐的出料口与四通的第一接口相接,四通的第二接口与第二阀门的进口相接,第二阀门的出口与第二三通的第一接口相接,第二三通的第二接口与循环风机的进口相接,在第二三通与循环风机之间安装有浓度仪,循环风机的出口与第一三通的第三接口相接,四通的第三接口与第三阀门的进口相接,第三阀门的出口与换热器的进口相接,换热器的出口与第三三通的第一接口相接,第三三通的第二接口与第四阀门的进口相接,第四阀门的出口与收集罐的进口相接,第三三通的第三接口与第二三通的第三接口相接,所述四通的第四接口与阻火器的进口相接,阻火器的出口与火排的进口相接。
作为优选,所述蒸汽喷嘴设置在待处理的活性炭层上方或者活性炭层内。
一种活性炭热再生工艺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a、入料、自检阶段:将待处理的饱和活性炭通过进料口加入再生罐中,活性炭堆积在托架上,形成活性炭层,检查确保再生罐的阀门、仪表显示正常;
b、再生阶段:启动循环风机与再加热器,打开第二阀门,按循环风机→再加热器→再生罐→第二阀门→循环风机的循环路径对活性炭层进行循环升温,循环升温到200~750℃后保温0.5~24h。
在升温及保温过程中:
当活性炭层上方及下方压力处于正常范围(即活性炭层上方的压力值处于6~12Kpa之间,同时,活性炭层下方的压力值处于1~6Kpa之间),且浓度仪检测废气浓度值达到或者超过设定值时,按要求关闭循环风机、开启阻火器和火排进行焚烧处理;或者开启换热器、废气经换热器冷凝后,冷凝液经过第三三通与第四阀门流入收集罐收集集中处理(冷凝后收集的方式用于不能采用焚烧处理的场所);
当活性炭层上方的压力低于6Kpa或者活性炭层下方的压力低于1Kpa,且浓度仪检测废气浓度值低于设定值时,打开蒸汽锅炉与第一阀门对再生罐进行蒸汽补充,防止活性炭自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四方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四方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2767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