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氧氯丙烷废水的处理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111324.8 | 申请日: | 2020-0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53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 发明(设计)人: | 徐林;丁克鸿;王怡明;杨树斌;宋洋;王丹;徐高明;王再飞;姜欣宇;王建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瑞祥化工有限公司;江苏瑞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7D303/08;C07D301/02;C02F101/34;C02F101/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和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4 | 代理人: | 孙伯庆 |
| 地址: | 225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氧氯 丙烷 废水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环氧氯丙烷废水的处理方法,通过“过滤+膜浓缩+MVR蒸发+水解+精馏”处理方案,可以显著减少废水产生量,有效分离废水中水分和有机物,实现废水中氯代醇醚、一氯丙二醇等资源化和回收利用。与已报道技术相比,该方法具有能耗成本低,操作条件温和,易于工业化实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领域废水处理工艺,具体涉及一种回收环氧氯丙烷废水中有机物,实现废水资源化和达标排放的目的。
背景技术
环氧氯丙烷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主要用于制造环氧树脂,也是环氧基及苯氧基树脂主要原料。以它为原料制得的环氧树脂具有粘结性强,化学稳定性好,抗冲击强度高以及介电性能优异等特点,在涂料、胶粘剂、增强材料、浇铸材料和电子层压制品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环氧氯丙烷生产工艺有氯醇法、甘油法和双氧水直接氧化法。双氧水直接氧化法工艺根据催化剂种类不同,又分为钛硅分子筛法和杂多酸法。
采用钛硅分子筛催化体系双氧水直接氧化法制备环氧氯丙烷,反应结束加水洗涤分层会产生一定量含甲醇的水层。这部分水层经过精馏回收甲醇预处理后产生废水,这部分废水COD高,有机物浓度高,如果不能回收利用,则废水量大且处理成本高,造成了资源浪费,降低双氧水直接氧化法的经济性。
专利CN106630083A和专利CN106630007A,采用碱性水溶液或固体强碱催化剂,将环氧化废水中3-氯-1,2-丙二醇转化为甘油,一氯丙二醇单甲醚转化为甘油单甲醚,实现废水的无毒无害化。但是专利未提及废水无害化后进一步处理方案,以及废水中有机物的回收利用。
专利CN109824625A一种环氧树脂关键中间体环氧氯丙烷生产废水资源化利用的方法,通过汽提回收环氧氯丙烷,负压浓缩汽提釜液中一氯丙二醇至40~80%,然后氯化、皂化制备环氧氯丙烷,实现废水中一氯丙二醇资源化。存在问题:废水中一氯丙二醇浓度低,采用传统蒸馏方案浓缩,蒸汽量大能耗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环氧氯丙烷废水的处理方法,通过一系列处理工序,可以显著减少废水产生量,有效分离废水中水分和有机物,实现废水中一氯丙二醇、氯代醇醚等的资源化和回收利用,出水经简单生化处理后达标排放,应用前景广阔。
本发明所述环氧氯丙烷废水主要水质特征为:废水量1~6t/t环氧氯丙烷,废水外观无色透明,pH值1-6,COD 30000~100000ppm,有机物组成质量浓度:0~5.0%3-氯-1,2-丙二醇,0~2.0%3-氯-1-甲氧基-2-丙醇,0~0.5%3-氯-2-甲氧基-丙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环氧氯丙烷废水资源化方法,采用“反渗透浓缩+MVR浓缩+水解+精馏”的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一种环氧氯丙烷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环氧氯丙烷废水经过过滤器除机械杂质,再通过加压泵输送至反渗透膜装置,在一定压力、温度条件下,通过反渗透膜处理得到的产水返回环氧氯丙烷水洗工序,得到的反渗透浓水进入下一道工序;
第二步,反渗透浓水进入MVR蒸发,MVR浓缩出水经过生化处理后达标排放,浓缩釜料进入下一道工序;
第三步,将MVR浓缩釜料和强酸催化剂按照一定比例投入水解反应器,控制合适温度和时间,在一定压力下将MVR浓缩釜料中有机物水解,反应结束水解液进入下一道工序;
第四步,水解液进入精馏塔,甲醇从塔顶采出,精馏塔釜料为一定浓度3-氯-1,2-丙二醇溶液去氯化、皂化制备环氧氯丙烷。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第一步中所述反渗透浓缩工序,操作压力为3.0~7.0MPa;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第一步中所述反渗透浓缩工序,操作温度为5~4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瑞祥化工有限公司;江苏瑞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瑞祥化工有限公司;江苏瑞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13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