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引导穿刺的皮表留置器械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97342.5 | 申请日: | 2016-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664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冯勇;薛跃强;宋健;黄凯;潘成瑞;汤欣;周键明;袁振华;张晶;胡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敦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A61M1/36;A61M5/158;A61M5/32;A61M39/02;A61M39/0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信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28 | 代理人: | 杨丹莉;李丹 |
地址: | 美国明尼苏达***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引导 穿刺 留置 器械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引导穿刺的皮表留置器械,其包括:留置管体,其内部具有基本沿留置管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通道,所述通道用于引导穿刺针,所述留置管体具有在留置占位状态下位于皮表上方的近端和位于皮表下方的远端;支座,其底部具有与皮表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底面,所述支座支撑并固定所述留置管体;密封件,其被设置为对所述通道进行密封。本发明所述的用于引导穿刺的皮表留置器械可以缩短扣眼穿刺法中穿刺隧道的成熟时间,从而帮助建立穿刺隧道。不仅如此,该皮表留置器械还可以在穿刺时穿刺针进行引导,并对未成熟的穿刺隧道进行保护。
相关申请
本案申请号为“201610188985.4”,申请日为2016年3月29日且名称为“一种用于引导穿刺的皮表留置器械”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留置皮表的医疗器械。
背景技术
肾病患者一般需要按照每周2~3次的频率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在血液透析时,需要向人体内置入透析针或者留置针,该透析针或留置针需要经由皮肤进入血管,因此会为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目前采用的透析针或留置针置入方式主要有区域穿刺法、绳梯穿刺法和扣眼穿刺法。
其中,区域穿刺法为一种在可用血管范围内任意穿刺的方法。区域穿刺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对操作者的技能要求较低。区域穿刺法的缺点是每次透析都需要创造新的穿刺点,从而在皮肤表层和血管壁形成了较大面积的损伤,进而极大增加了血管瘤、血管狭窄、血肿等并发症的风险。另外,皮肤表面的永久疤痕创伤也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绳梯穿刺法为一种在可用血管范围内按照绳梯顺序进行排列穿刺的方法。绳梯穿刺法的优点是限制穿刺区域、减少穿刺点数量,从而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皮肤和血管。绳梯穿刺法的缺点是该方法会受制于可用于穿刺的血管区域,对于血管条件已经不好的末期肾病患者,该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扣眼穿刺法为一种在可用血管范围内仅从两个固定的穿刺点进行长期穿刺的方法。扣眼穿刺法的优点是可以极大的保护皮肤和血管,减少穿刺引起的并发症,同时在长期、反复多次穿刺形成的穿刺隧道中进行穿刺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并能保证穿刺点的美观。基于此,扣眼穿刺方法已经成为中国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护理指南当中推荐的穿刺方法。
然而,当前情况下,扣眼穿刺法由于其实施难度较大并没有被广泛采用。这是因为,扣眼穿刺法中的穿刺隧道需要6~12次连续的穿刺才可以形成,同时这6~12次连续的穿刺需要固定的、有经验的操作者保证每次穿刺时的进针点、进针角度和进针深度均一致。因此,扣眼穿刺法对于操作者的操作技术门槛具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产品或方法,其可以降低扣眼穿刺法的实施难度。
现有技术中,用于降低扣眼穿刺法的实施难度以及用于帮助建立穿刺隧道的产品主要有两类:
其中一类是通过手术在血管上植入的人工接口,该人工接口用以保证每次穿刺时在血管上穿刺点的一致性和精确度。然而这种人工接口通常结构复杂,植入过程对患者的皮肤与血管的创伤较大,被植入的人工接口也面临与受体不相容的风险,从而导致后期治疗及维护成本巨大。
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类产品为占位隧道钉。在每次透析治疗结束拔出透析针后,占位隧道钉被置入并保留在皮肤隧道中,直到下次透析治疗时,在进行穿刺前再取出,从而保证在两次透析治疗的间隙,穿刺隧道创口不会自行修复。此外,穿刺隧道内壁会沿占位隧道钉形成光滑平整的结缔组织,从而加速隧道的形成。这类产品在尼普洛株式会社的专利“留置针插入用孔形成插头和其安装工具”(公开号为CN1671429A,公开日为2005年9月21日)以及“插入留置针用的成孔针”(公开号为CN1381279A,公开日为2002年11月27日)中有描述和介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敦力公司,未经美敦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973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