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温合金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提取与定量分析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088872.3 | 申请日: | 2020-0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89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 发明(设计)人: | 章林;栾益锋;高小勇;曲选辉;陈晓玮;喻颜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1/40 | 分类号: | G01N1/40;G01N1/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皋吉甫 |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合金 中非 金属 夹杂 分类 提取 定量分析 方法 | ||
1.一种高温合金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提取与定量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的步骤包括:
S1、对高温合金试样进行非水弱酸溶液电解;
电解采用直流恒电位法,电流密度为10-60mA/cm2,持续电解时间20-40h,电解温度15-25℃;在电解过程中以0.1-0.2L/h的速度向阳极电解槽中注射电解液;电解时在高温合金试样下方设置透析膜,用于收集电解出的非金属夹杂物;
S2、收集非金属夹杂物,计算非金属夹杂物的含量;
S3、针对S2中的非金属夹杂物,收集其中的氧化物,并测定成分和数量;收集氧化物前先破坏非金属夹杂物中的碳化物,再进行氧化物的收集;
S4、针对S2中的非金属夹杂物,收集其中的TiC和TiN,并测定成分和数量;收集TiC和TiN之前,需要先分离碳化物;
S3和S4顺序不固定;
电解时采用的电解液的各组分重量比为:无水乙醇80%-95%,甲醇1%-8%,丙三醇1%-10%,柠檬酸1%-15%;其中,无水乙醇、甲醇、丙三醇和柠檬酸比例之和为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合金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提取与定量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电解时以0.1-0.3L/min的速度向透析膜内溶液中注入氩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温合金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提取与定量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析膜的孔隙小于2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合金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提取与定量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析膜在使用前需要进行预处理,所述预处理的过程包括:将透析膜置于预处理液中煮沸10-15min;所述预处理液为pH值为8的EDTA溶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合金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提取与定量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电解前,测量高温合金试样的极化曲线,根据极化曲线确定电解液的配比与电解制度,再根据确定的电解液和电解制度对高温合金试样进行电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合金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提取与定量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电解前需对高温合金试样进行清洗;清洗的具体内容包括:先用HCL-甲醇电解液对高温合金试样电解5-10min实现表面清洁,再将高温合金试样置于乙醇或丙酮中超声清洗10-15min。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合金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提取与定量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破坏碳化物的过程包括:先加入硝酸使有机溶剂失活,再加入饱和高锰酸钾腐蚀碳化物,最后加入草酸在不破坏氧化物的情况下还原饱和的高锰酸钾;
收集氧化物的过程包括:将碳化物完全破坏的溶液与残渣用孔隙为0.2-0.4μm的滤膜对溶液进行真空抽滤,使阳极残渣全部被滤膜收集,烘干灰化,然后在800-900℃条件下灼烧30-50min后冷却;将冷却后的夹杂物放入酒精浸泡,超声震荡,均匀分散夹杂物颗粒,最后用孔隙为0.2-0.4μm的滤膜真空抽滤,将夹杂物全部收集于滤膜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合金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提取与定量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S4中分离碳化物的过程包括:对含有非金属夹杂物的溶液进行回流煮沸5-6h,使碳化物溶解,TiC与TiN保留;
收集TiC和TiN的过程包括:对碳化物溶解后的溶液进行真空抽滤,使阳极残渣全部被滤膜收集;真空抽滤的滤膜孔隙为0.2-0.4μm;对收集有残渣的滤膜进行灰化,再在550℃条件下灼烧,冷却后加入5-10g焦硫酸钾进行熔融,再冷却成熔块,将熔块取出再加入30mL蒸馏水、10mL浓硫酸和5-10g柠檬酸,煮沸使熔块全部溶解;待其冷却至室温后超声震荡,均匀分散夹杂物颗粒;最后用孔隙为0.2-0.4μm的滤膜对溶液进行真空抽滤收集TiC和TiN。
9.一种高温合金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提取与定量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能够实现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高温合金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提取与定量分析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8887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