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振装置及电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73151.5 | 申请日: | 2020-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202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俞英杰;蔡晓华;周俊帆;童正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11/00 | 分类号: | B66B11/00;B66B11/08;F16F7/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王江富 |
地址: | 20024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电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振装置,其包括减振装置罩壳、上部弹性组件、下部弹性组件和耗能重块;耗能重块上端通过上部弹性组件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相抵;耗能重块下端通过下部弹性组件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相抵;耗能重块位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且不与减振装置罩壳直接接触。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包括该减振装置的电梯装置。本发明能有效抑制曳引机振动通过承重梁传递到建筑墙体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减振装置及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电梯高速化,曳引机输出功率逐步变大,导致曳引机振动激励幅值有所增大;另外,当建筑开发商采用较为单薄的墙体结构时,曳引机振动激励极易激发顶层住户墙体的振动,并产生结构辐射噪声。随着客户对噪声问题的关注,采用更高要求的振动抑制措施对电梯的曳引机振动进行抑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现有技术,通常采用在曳引机底座下方安装曳引机侧隔振装置的方式对电梯曳引机的振动激励进行衰减,从而减少和抑制曳引机主机振动传递到建筑上。采用现有的电梯减振技术,往往难以有效抑制曳引机振动传播到建筑结构上。
现有技术的改进方式通常是在承重梁两端的下部补充增加一层隔振装置,从而进一步提高减振系统的减振效率。但是该方式的缺点是,改造的过程复杂,需要起吊主机,有时还需要对建筑的部分墙体进行拆除,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有效抑制曳引机振动通过承重梁传递到建筑墙体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减振装置,其包括减振装置罩壳13、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和耗能重块19;
耗能重块19上端通过上部弹性组件18-1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相抵;
耗能重块19下端通过下部弹性组件18-2与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相抵;
耗能重块19位于减振装置罩壳13内部且不与减振装置罩壳13直接接触。
较佳的,上部弹性组件18-1通过粘接方式与耗能重块19上端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固接;
下部弹性组件18-2通过粘接方式与耗能重块19下端及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固接。
较佳的,所述耗能重块19上端面和下端面存在缺口;
上部弹性组件18-1下端嵌卡在耗能重块19上端面缺口内;
下部弹性组件18-2上端嵌卡在耗能重块19下端面缺口内。
较佳的,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至少一个阻尼特性可调。
较佳的,减振装置罩壳13由罩壳基板14、外部封板15、上部固接组件16、下部固接组件17组成;
上部固接组件16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上表面13-1;
下部固接组件17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下表面13-2;
罩壳基板14及外部封板15分别构成减振装置罩壳内部前侧表面13-3及后侧表面13-4。
较佳的,外部封板15通过封板固定螺栓20与罩壳基板14固接;
上部固接组件16焊接固定在罩壳基板14上部;
下部固接组件17焊接固定在罩壳基板14下部。
较佳的,上部固接组件16、下部固接组件17、上部弹性组件18-1、下部弹性组件18-2均开有螺栓孔;
耗能重块19上端面和下端面也相应开有螺纹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731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控制装置、车辆控制方法、车辆以及存储介质
- 下一篇:索环以及线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