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矿制粒-堆浸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65619.6 | 申请日: | 2020-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1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贾炎;谭巧义;孙和云;牛晓鹏;阮仁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B1/243 | 分类号: | C22B1/243;C22B3/18;C22B15/00;C25C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铜矿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铜矿制粒‑堆浸方法,将铜矿按比例加入硅酸钠和氟硅酸钠进行制粒处理,具体包括:(1)将铜矿进行破碎处理;(2)将步骤(1)破碎后的铜矿按比例加入硅酸钠和氟硅酸钠进行制粒处理,得到团矿;(3)将步骤(2)所述团矿进行固化处理;(4)将步骤(3)固化后的团矿进行堆浸处理;(5)将步骤(4)堆浸得到的浸出液进行萃取‑电积处理,得到阴极铜产品。所述方法采用硅酸钠和氟硅酸钠作为粘结剂,不仅可以制备出粒度均匀、强度较高的团矿,还具有抗酸性强、粘结性高、价格较低等优势。此外,所述方法采用制粒和堆浸两段式工艺,提高了堆场通气性和溶液渗透性,进一步加快了铜浸出效率,提高了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与矿业工程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铜矿制粒-堆浸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铜资源品位不断下降,传统的浮选—火法冶炼工艺存在工艺流程复杂、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不宜直接处理低品位的铜矿,而堆浸法因其工艺流程短、操作简单、生产成本低、投资省、环境友好、资源利用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从低品位矿石中回收金属。
在堆浸法中,堆浸体系是由散体矿石颗粒、矿石间孔隙以及提取液共同组成的。其中,散体矿石颗粒形成了整个堆浸体系的骨架,矿石间孔隙形成了整个堆浸体系的孔隙网络,孔隙网络为提取液提供了储存空间和渗流通道,使得目标金属离子能够随着提取液下渗,进而从堆场中浸出。然而,孔隙网络的堵塞是堆浸法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散体矿石颗粒的粒径分布不合理,尤其是存在过量粉矿,不仅会造成孔隙网络的堵塞,也会影响堆场溶液的均匀下渗;然后,在堆浸过程中,散体矿石颗粒不仅与提取液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次生离子沉淀,还面临着风化问题,导致粉矿比例进一步增加,提取液通道被进一步堵塞,从而进一步改变了孔隙网络结构;此外,在设备及矿石自重作用下,矿堆中矿粒之间会发生相互挤压,矿粒会发生破碎并进一步被压实,导致孔隙网络结构进一步演化。因此,矿堆中矿石粒径分布不合理、矿石颗粒分布非均相、矿石风化降解、非均匀区域中溶液沟流等问题,导致提取液在矿堆中渗流特性的改变,甚至丧失渗透性或者形成区域性通道,造成矿石无法均匀接触提取液并淋洗出目的金属,同时目的金属的溶解、传递与运移过程也被深刻影响,最终影响到浸矿效率及浸出率,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于含有泥质成分、粉矿比例较高或者易风化的铜矿,如果采用堆浸法直接进行堆浸处理,就会造成堆场均一性不足,堆场中提取液和空气通道堵塞,堆场中气液传递通道显著受限,提取液在堆场中的渗透受到显著影响,最终造成铜的浸出速率慢,浸出率低等问题。制粒技术可以将粉矿或泥质物质粘附在粗粒矿石上,可以有效地优化粉矿在堆场中的分布,减少粉矿在堆场中的运移,保证堆场中的溶液通道,从而可以保证堆场的渗透性,从而实现较高的铜浸出效率。制粒技术通过在矿石中加入一定量的粘结剂和水,就能在制粒设备中形成具有一定粒度分布和机械强度的球团,然后将这些球团进行筑堆喷淋浸出,不仅可以避免筑堆过程中的粒度偏析现象,还可以提高矿石本身和整个矿堆的渗透性。
制粒技术虽然在碱性浸出体系中已经成功应用,但是对于铜、镍、铀矿等酸性浸出体系应用不多,原因在于大部分的制粒剂存在抗酸性较差,粘结性不够,价格较高等问题,而且在制粒堆浸工业的应用也不够成熟。
CN105506272A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金矿堆浸的制粒方法,所述制粒方法通过向粒度小、不适宜直接堆浸的碎矿和粉矿或金精矿中添加一定量的粘结剂,利用圆盘制粒机制粒,制粒过程中控制制粒机转速、水分添加量、制粒时间,最终制成粒度较大,抗压强度、落下强度、浸出强度等各项性能指标良好的团块。所述制粒方法虽然可以得到粒度大小均匀且强度较好的矿球,但是没有给出具体的固化工艺,采用的粘结剂水泥和聚丙烯酰胺也存在抗酸性较差、粘结性不够、价格较高等问题。
CN108118147A公开了一种氧硫混合铜矿的两段浸出工艺,所述两段浸出工艺包括原矿破碎、搅拌浸出、浸渣制粒与固化、团粒筑堆和生物堆浸等步骤。所述两段浸出工艺针对氧硫混合铜矿,虽然可以分步回收氧化矿和硫化矿中的铜,提高铜的浸出率,但是采用羧甲基纤维素和聚丙烯酰胺的复合粘结剂,存在抗酸性较差、粘结性不够、价格较高等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656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