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密度平流沉淀池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57394.X | 申请日: | 2020-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204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陈燕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1 | 分类号: | B01D21/01;B01D21/08;B01D21/30;B01D21/34;B01D21/24;C02F1/56 |
代理公司: | 武汉河山金堂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12 | 代理人: | 胡清堂 |
地址: | 43001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密度 平流 沉淀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密度平流沉淀池,包括依次连接的原水进水管、混合区、絮凝反应区、推流过渡区、预沉及排泥区、沉淀区及出水总渠,所述沉淀区为平流沉淀区,如此可将常规高效澄清池的机械絮凝调节灵活、反应高效的优点与平流沉淀池耐冲击负荷强力强、管理简单方便的优点结合起来,具有对原水水量和水质适应性好,絮凝效果高效,出水水质稳定,维护管理方便的优点,避免了常规高效澄清池斜管沉淀方式抗水量水质冲击负荷能力不足,斜管上部易漂泥、集泥、长藻、老化引起的定期冲洗或更换斜管、管理麻烦的缺点,同时沉淀时间也比同样原水条件的普通平流沉淀池的沉淀时间大幅缩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针对带有泥渣回流的高效澄清池存在的一些不足提供一种高密度平流沉淀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基于泥渣回流的高效澄清池在水处理工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其特点是采用了带泥渣回流的高效机械絮凝形式和液面负荷较高的斜管沉淀形式。虽然带泥渣回流的机械絮凝可调节絮凝搅拌强度,絮凝反应性能十分优良,具有对原水水质适应性好的优点,但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发现,这种高效澄清池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效澄清池采用斜管(斜板)沉淀,存在抗水量冲击负荷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而在给水工程中产水挖潜的能力有限;
2、当原水水量、水质变化时,如果调节控制不及时,则污泥很容易穿透斜管形成漂泥,造成出水浊度或悬浮物超标,这就需要对管理水平要求极高;
3、高效澄清池澄清区斜管上部容易积泥,在阳光照射下易滋生藻类,需要加盖和定期停水清洗,使得维护管理工作量较大,影响正常生产,且斜管易老化,使用3-5年即需要更换;
4、高效澄清池必须连续投加较大量的PAM(高分子絮凝剂),使得运行成本增大,并且投加PAM量较大时易影响后续过滤单元的正常运行,如造成砂滤池滤料板结,造成机械过滤设备堵塞等。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背景技术中高效澄清池存在的不足,并根据水处理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的平流沉淀池具有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管理简单、维护成本低及沉淀效果稳定等特点,本发明设计一种高密度平流沉淀池,将高效澄清池斜管(斜板)沉淀改为平流沉淀,进而将高效澄清池优良的絮凝反应性能和平流沉淀池优良的沉淀性能结合起来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密度平流沉淀池,包括依次连接的原水进水管、混合区、絮凝反应区、推流过渡区、预沉及排泥区、沉淀区及出水总渠,其中,所述沉淀区为平流沉淀区,所述絮凝反应区的出水通过预沉及排泥区的预沉淀后进入到所述平流沉淀区进行泥水分离,分离后的泥渣经刮泥机回刮后落入预沉及排泥区的底部,清水则进入到出水总渠中收集后排出,所述预沉及排泥区的一侧还设有泥渣内回流及排放系统,所述泥渣内回流及排放系统的进泥口端与预沉及排泥区的出泥口端相连接,所述泥渣内回流及排放系统设有回流出泥口和排泥出泥口两个出泥口,所述的回流出泥口端与絮凝反应区的进口相连接形成泥渣内回流,所述的排泥出泥口端与外部污泥处理系统相连接用于将污泥排出沉淀池外部。
优选的,所述沉淀区包括链板式刮泥机及出水槽,通过所述链板式刮泥机将沉淀区底部的沉泥刮向预沉及排泥区的底部,所述出水槽的出水口与出水总渠的进水口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区的内部设有第一变频调速立式搅拌器,在所述第一变频调速立式搅拌器的一侧设置混凝剂投加管,在所述混合区的底部且位于第一变频调速立式搅拌器的下方设有将原水通向絮凝反应区的连通管。
所述絮凝反应区的内部设置有导流筒,并且在所述导流筒的内部中央设置有第二变频调速立式搅拌器和絮凝剂投加管,所述絮凝剂投加管位于第二变频调速立式搅拌器的一侧,所述导流筒底部的进水口与所述连通管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739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