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密度平流沉淀池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57394.X | 申请日: | 2020-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204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陈燕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1 | 分类号: | B01D21/01;B01D21/08;B01D21/30;B01D21/34;B01D21/24;C02F1/56 |
代理公司: | 武汉河山金堂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12 | 代理人: | 胡清堂 |
地址: | 43001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密度 平流 沉淀 | ||
1.一种高密度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原水进水管(1)、混合区(2)、絮凝反应区(3)、推流过渡区(4)、预沉及排泥区(5)、沉淀区(6)及出水总渠(7),其中,所述沉淀区(6)为平流沉淀区,所述絮凝反应区(3)的出水通过预沉及排泥区(5)预沉淀后进入到所述平流沉淀区(6)进行泥水分离,分离后的泥渣经刮泥机回刮后落入预沉及排泥区(5)的底部,清水则进入到出水总渠(7)中收集后排出,所述预沉及排泥区(5)的一侧还设有泥渣内回流及排放系统(8),所述泥渣内回流及排放系统(8)的进泥口端与预沉及排泥区(5)的出泥口端相连接,所述泥渣内回流及排放系统(8)设有回流出泥口和排泥出泥口两个出泥口,所述的回流出泥口端与絮凝反应区(3)的进口相连接形成泥渣内回流,所述的排泥出泥口端与外部污泥处理系统相连接用于将污泥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度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6)包括链板式刮泥机(6.1)及出水槽(6.2),通过所述链板式刮泥机(6.1)将沉淀区(6)底部的沉泥刮向预沉及排泥区(5)的底部,所述出水槽(6.2)的出水口与出水总渠(7)的进水口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度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区(2)的内部设有第一变频调速立式搅拌器(2.1),在所述第一变频调速立式搅拌器(2.1)的一侧设置混凝剂投加管(2.2),在所述混合区(2)的底部且位于第一变频调速立式搅拌器(2.1)的下方设有将原水通向絮凝反应区(3)的连通管(2.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密度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反应区(3)的内部设置有导流筒(3.1),并且在所述导流筒(3.1)的内部中央设置有第二变频调速立式搅拌器(3.2)和絮凝剂投加管(3.3),所述絮凝剂投加管(3.3)位于第二变频调速立式搅拌器(3.2)的一侧,所述导流筒(3.1)底部的进水口与所述连通管(2.3)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度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沉及排泥区(5)包括集泥斗(5.1)、排泥槽(5.2)、排泥管(5.3)及排泥管套筒阀(5.4),所述集泥斗(5.1)设置于预沉及排泥区(5)的下部,所述排泥槽设置于预沉及排泥区(5)的上部,所述排泥管(5.3)的下端进泥口伸入到所述集泥斗(5.1)中,所述排泥管(5.3)的顶端出泥口与排泥管套筒阀(5.4)连接后伸入到所述排泥槽(5.2)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密度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槽(5.2)迎水面的一侧还设有用于排出水面浮渣的撇渣管(9)。
7.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一种高密度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渣内回流及排放系统(8)包括与排泥槽(5.2)连通的泥渣自流管(8.1)、与泥渣自流管(8.1)连接的贮泥池(8.2)、泥渣回流管(8.3)及泥渣排放管(8.5),所述泥渣回流管(8.3)的一端与贮泥池(8.2)相连接,所述泥渣回流管(8.3)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连通管(2.3)上形成泥渣内回流系统,所述泥渣排放管(8.5)的一端与贮泥池(8.2)相连接,所述泥渣排放管(8.5)的另一端与用于将污泥排出的外部污泥处理系统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高密度平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渣回流管(8.3)上设有泥渣回流泵(8.4),所述泥渣排放管(8.5)上设有泥渣排泥泵(8.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739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