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VGT组件限位结构及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VGT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57021.2 | 申请日: | 2020-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27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7 |
发明(设计)人: | 潘红军;王澎;伍培明;张泽裕;郑建设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D17/16 | 分类号: | F01D17/16;F02B37/2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6 | 代理人: | 张会强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vgt 组件 限位 结构 可变 截面 涡轮 增压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VGT组件限位结构及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的VGT组件,本发明的限位结构构成对转动设于VGT组件中安装盘上的拨动盘的轴向限位,并包括位于所述安装盘上的贯穿所述安装盘布置的安装孔,以及固连于所述安装孔中的滚轮,所述滚轮通过自身的压入端过盈压装于所述安装孔内,并具有部分挡置于所述拨动盘一侧的头部,且所述安装孔为沿所述滚轮的压装方向内径增大的阶梯孔,并因所述安装孔内径的增大而于所述滚轮的压入端和所述安装孔内壁间形成有环形的气腔,所述气腔的一端敞口,另一端因所述滚轮的过盈压装而呈封闭状。本发明通过在滚轮的压入端和安装孔内壁间形成环形的气腔,可降低VGT组件中的滚轮受热松脱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涡轮增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的VGT组件的限位结构,同时,本发明也涉及有使用该限位结构的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VGT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汽车发动机性能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不仅要求其拥有强劲的动力,还要有着较高的效率和清洁的排放。人们对于发动机性能的要求便需要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都能达到较为高效的工作状态,而为了在各工况下均能够有高效的工作状态,则必须满足发动机各种工作状态下的进气要求。
为满足发动机的进气要求,人们寄希望于通过相关设计使得发动机进气量“可变”而满足不同工况下的进气需要,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可变气门正时/升程技术、可变进气歧管技术等均是基于此所开发的,此外在柴油发动机上较为常见的VGT可变截面涡轮增压技术也属于此类的设计。
VGT(Variable Geometry Turbocharger)可变截面涡轮增压技术,可解决增压器涡轮迟滞,能够让涡轮增压发动机在高低转速下都能保证良好的增压效果,其在柴油发动机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汽油发动机的排气温度可达到 1000℃左右,远高于柴油发动机600℃左右的排气温度,目前VGT所使用的硬件材质难以承受如此高温的环境,因而这项技术也便迟迟未能在汽油发动机上得到应用。
近年来,据报道博格华纳与保时捷联手通过采用耐高温的航空材料,开发出了搭载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的汽油发动机,保时捷也更是将这项技术称为VTG(VariableTurbine Geometry)可变涡轮叶片技术,但其实质上仍是VGT 可变截面涡轮增压技术。
随着上述VTG可变涡轮叶片技术的出现,各车企也纷纷开始开发自己的 VGT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并逐步有应用VGT可变截面涡轮增压的车型问世。在现有公开的VGT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中,其内的VGT组件、也即用于涡轮增压器废气进气截面调整的组件结构中,用于拨动盘限位安装的滚轮在装配时,需要采用专用的滚轮导向工装,不便于操作,且现有采用的滚轮安装方式,不仅存在滚轮易受热松脱的风险,同时其也使得安装盘的厚度较大,而会带来材料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VGT组件限位结构,以可降低VGT组件中的滚轮发生受热松脱的风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VGT组件限位结构,用于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的VGT组件中,该限位结构构成对转动设于VGT组件中安装盘上的拨动盘的轴向限位,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安装盘上的贯穿所述安装盘布置的安装孔,以及固连于所述安装孔中的滚轮,所述滚轮通过自身的压入端过盈压装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滚轮具有部分挡置于所述拨动盘一侧的头部,且所述安装孔为沿所述滚轮的压装方向内径增大的阶梯孔,并因所述安装孔内径的增大而于所述滚轮的压入端和所述安装孔内壁间形成有环形的气腔,所述气腔的一端敞口,另一端因所述滚轮的过盈压装而呈封闭状。
进一步的,所述压入端端部部分的外径较小,而使所述压入端呈阶梯状。
进一步的,所述压入端与所述安装孔过盈配合的轴向长度在3.8-4.5mm之间,且所述压入端的轴向长度小于所述安装孔的轴向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570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