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室内污染空间臭气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40694.7 | 申请日: | 2020-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50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伟;鲁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75 | 分类号: | B01D53/75;B01D53/84;B01D53/86;B01D53/48;B01D53/52;B01D53/58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牟昌兵 |
地址: | 1000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室内 污染 空间 臭气 处理 系统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室内污染空间臭气处理系统,包括:微生物载体,布设在室内污染空间内;活性微生物存储器,用于存储活性微生物菌液;雾化装置,用于向微生物载体喷洒活性微生物菌液;气体管道,布设在室内污染空间内;高能离子设备,用于向气体管道通入离子新风;光催化除臭灯,布设在气体管道内,用于进行光催化除臭;臭气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室内污染空间内的臭气浓度;湿度传感器,用以检测微生物载体的湿度;控制装置,根据微生物载体的湿度,控制雾化装置向微生物载体喷洒活性微生物菌液;根据臭气浓度控制高能离子设备和光催化除臭灯,以在离子新风下进行光催化除臭。实现了臭气不易收集、不易集中处理、浓度低的污染空间的除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臭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室内污染空间臭气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城市污水厂、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处理厂等很多场所都会产生含硫化氢、氨、硫醇等恶臭物质的气体。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人们对于恶臭气体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与此同时,除臭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根据除臭机理的差异,恶臭污染治理技术可以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植物液喷淋法、离子法等。物理法主要包括活性炭吸附法,活性炭对于所有污染物都能吸收,但因使用寿命短需要频繁更换,运行费用昂贵。化学法主要是利用臭气成分与化学药液的主要成分间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后生成新的无臭物质。
相关技术中的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4种:生物滤池、生物滴滤池、生物洗涤池和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滴滤池和生物洗涤池除臭都是先将臭气用风机和管道收集后再用气体预湿器润湿,最后送往反应塔。这些方法适用于气体产生量大且集中并且浓度相对集中的恶臭气体,对于气体产生分散、量小和低浓度的恶臭气体来说,此种方法因不易收集、前期投资费用较高、处理效果不佳等原因而并不十分适用。
相关技术中的植物提取液喷淋法,需将植物液雾化后捕捉臭气分子进行除臭,对于厂区空间内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是否会产生影响还不确定。相关技术中还有以离子除臭法为原理的工艺,如高能离子法、低温等离子法、光催化氧化法等 具有除臭效果稳定良好、占地面积小、无二次污染、操作简单、低能耗等优势。但是离子法因与臭气接触反应时间较短、离子衰减速率快等问题而运行效果欠佳。
综上所述,相关技术中的方法适用于气体产生量集中、易于收集的气体处理。然而,城市污水厂、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处理厂等设施恶臭臭气体产生较为复杂,既含有易收集的恶臭气体,还存在不易收集的分散产生的气体。上述集中处理的技术因不易收集、前期投资费用较高、运行费用高或处理效果不佳等原因并不适用。
因此,针对臭气不易收集、不易集中处理、臭气浓度低的污染环境,目前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室内污染空间臭气处理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室内污染空间臭气处理系统,包括:多个微生物载体,布设在室内污染空间内,该微生物载体为多孔结构,设置为吸附活性微生物菌液,以进行微生物除臭;活性微生物存储器,设置为存储活性微生物菌液;雾化装置,与活性微生物存储器连通,设置为向多个微生物载体喷洒活性微生物菌液;气体管道,布设在室内污染空间内,其上设置有多个进气口;高能离子设备,与气体管道连通,设置为向气体管道通入离子新风,其中,高能离子设备的出风口与气体管道的一端连通,高能离子设备的进风口与新鲜空气及气体管道的另一端连通;多个光催化除臭灯,间隔布设在气体管道内,设置为进行光催化除臭;第一臭气检测装置,设置为检测气体管道内的臭气浓度;一个或多个湿度传感器,设置为检测至少部分微生物载体的湿度;以及控制装置,设置为根据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微生物载体的湿度,控制雾化装置向多个微生物载体喷洒活性微生物菌液;以及,根据第一臭气检测装置检测到的臭气浓度,控制高能离子设备和至少部分光催化除臭灯,以在离子新风下进行光催化除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大学,未经北京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406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再生塑料循环回收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生物生境修复的废弃矿山修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