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污泥消解的餐饮废水处理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039634.3 | 申请日: | 202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3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蒋轶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1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孙孟辉 |
地址: | 31003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消解 餐饮 废水处理 装置 方法 | ||
1.一种集污泥消解的餐饮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废水生化段和泥渣消纳段,所述废水生化段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水解池(A)、生物接触氧化池(O)、接触沉淀池(S),泥渣消纳段包括消解池(D)、碱液池(L);厌氧水解池(A)将酸性餐饮废水和碱性消解液进行中和及厌氧预处理,生物接触氧化池(O)对除残余污染物进行好氧分解,接触沉淀池(S)基于沉淀、过滤起到泥水分离及保障水质达标功能,消解池(D)利用碱液池(L)内的碱液将生化段副产泥渣消解并回流溶解产物至厌氧水解池(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污泥消解的餐饮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厌氧水解池(A)包括第一导流槽(1)、调质区(2)、泥渣区(3)、第一填料层(4)和第一稳水层(5);厌氧水解池(A)有效体积按设计流量和容积负荷计算;第一导流槽(1)为竖向,并位于进水端,其出流入调质区(2);泥渣区(3)位于厌氧水解池(A)池底,容积大于废水和消解液24h产生的沉渣量;第一填料层(4)为悬挂式或悬浮式结构,安装在调质区(2)和第一稳水层(5)中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污泥消解的餐饮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生物接触氧化池(O)包括第二导流槽(6)、构造层(7)、第二填料层(8)、穿孔曝气管网(9)、第二稳水层(10);生物接触氧化池(O)有效容积按设计流量和容积负荷计算,第二导流槽(6)连通厌氧水解池(A)出水至构造层(7);构造层(7)上方设置第二填料层(8),下方近池底固定安装穿孔曝气管网(9),第二填料层(8)上方为第二稳水层(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集污泥消解的餐饮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近池底穿孔曝气管网(9)呈环形布置,采用风机供氧,气水比2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污泥消解的餐饮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接触沉淀池(S)包括第三导流槽(11)、缓冲区(12)、污泥区(13)、滤料层(14)、清水层(15);接触沉淀池(S)溶积按表面水力负荷计算,第三导流槽(11)将生物接触氧化池(O)出水引入缓冲区(12);池底污泥区(13)位于接触沉淀池(S)底部,应能容纳24h产泥量;滤料层(14)位于缓冲区(12)和清水层(15)中间,选用砾石、炉渣、沸石或陶粒等粒状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污泥消解的餐饮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消解池(D)包括回流管(16)、混合区(17)、穿孔配水板(18)、消解区(19);消解池(D)按序批反应设计,有效容积大于厌氧水解池(A)和接触沉淀池(S)浓缩固体回流量,上沿与厌氧水解池(A)连通,底部通过回流管(16)连接厌氧水解池(A)和接触沉淀池(S),用于回收厌氧水解池(A)和接触沉淀池(S)浓缩固体;穿孔配水板(18)将竖流式池体分隔成混合区(17)和消解区(1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污泥消解的餐饮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碱液池(L)为强碱溶解储存池,储存高浓度强碱溶液,碱液池(L)投入到消解池(D)的药剂数量依据反应pH确定。
8.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污泥消解的餐饮废水处理装置的餐饮废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厌氧水解池(A)包括第一导流槽(1)、调质区(2)、泥渣区(3)、第一填料层(4)和第一稳水层(5);生物接触氧化池(O)包括第二导流槽(6)、构造层(7)、第二填料层(8)、穿孔曝气管网(9)、第二稳水层(10);接触沉淀池(S)包括第三导流槽(11)、缓冲区(12)、污泥区(13)、滤料层(14)、清水层(15);消解池(D)包括回流管(16)、混合区(17)、穿孔配水板(18)、消解区(19),碱液池(L)为强碱溶解储存池;具体方法如下:
餐饮废水首先经液位控制被不定时泵入厌氧水解池(A)第一导流槽(1),连同回流的消解液一道在调质区(2)进行酸碱中和及消能;重质固体随即掉入泥渣区(3),轻质颗粒物和溶解性难降解污染物则被第一填料层(4)厌氧水解发酵;预处理后废液通过第一稳水层(5)和第二导流槽(6)进入生物接触氧化池(O)构造层(7),第二填料层(8)在穿孔曝气管网(9)辅助下将剩余污染物降解;生物接触氧化池(O)出水随后经稳水层(10)和第三导流槽(11)进入接触沉淀池(S)缓冲区(12),泥水分离后密度较大固体跌至污泥区(13),上清液流经大颗粒接触滤料层(14)形成清水层(15);同时,厌氧水解池(A)和接触沉淀池(S)底部泥渣每天经回流管(16)抽吸至消解池(D)混合区(17),同时投入来自碱液池(L)消解碱液,混合液经穿孔配水板(18)混匀并在消解区(19)发生溶解;静置消解液后续被新鲜回流液置换,并推回入厌氧水解池(A)第一导流槽(1)进行后续生化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963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