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菌渣制作花脸香蘑栽培种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039580.0 | 申请日: | 2020-0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665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 发明(设计)人: | 田雪梅;张国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G18/00 | 分类号: | A01G18/00;A01G18/20 |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王翠翠 |
| 地址: | 266109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制作 花脸 栽培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花脸香蘑栽培种培养料,按重量百分比计,由以下组分组成:鸡粪38%,金针菇废菌渣35%,麦秸25%,石膏1%,碳酸钙1%。同时公开了花脸香蘑培养料培养花脸香蘑栽培种的方法。本发明通过将金针菇菌渣加入到花脸香蘑栽培种的培养料中,提高了培养基的营养,增强了菌种的活力,促使菌丝具有较强的萌发力,并且菌丝生长快,菌丝体生长稠密、粗壮,与传统栽培种相比,本发明所述的培养料原料来源丰富、稳定,成本低,利用该培养料制备的栽培种胞外酶系丰富,萌发快,吃料能力强,易于推广和普及,并且很好的解决了金针菇菌渣的高效再利用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菌渣制作花脸香蘑栽培种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饮食理念的深入人心,食用菌的市场需求不断上升,其中高档珍稀食用菌品种更是被人们所青睐,价格达到传统大宗食用菌种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利润非常可观,这也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对食用菌栽培进行科学性研究尤其是对高档珍稀食用菌栽培进行科学研究意义重大。花脸香蘑作为一种珍稀食用菌品种,极具开发潜力。花脸香蘑分类学上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纲,伞菌目,口蘑科,香蘑属。新鲜的花脸香蘑子实体菌盖扁半球形,颜色为紫色或粉紫色,菌柄圆柱形,颜色为浅紫色或藕粉色。花脸香蘑味道鲜美,色泽诱人且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但是野生的花脸香蘑菌株数量很少且栽培难度大,十分珍贵。早在2000年,我国国内福建、云南等地开始出现有少量有关花脸香蘑的报道,但大多停留在初级阶段的研究,仅有小规模成功栽培报道,但是仍表现出生物转化率低,甚至不出菇等主要问题。因此花脸香蘑菌株人工栽培的研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花脸香蘑栽培种配方的选择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环。花脸香蘑属于草腐真菌,生长过程中主要是以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等大分子物质作为碳源,因此,花脸香蘑栽培种是否能分泌出丰富能降解这些大分子物质的胞外酶系以及酶活的高低都直接影响到后期菌丝萌发以及吃料的能力,对于成功开展花脸香蘑的栽培至关重要。
金针菇由于其高蛋白、低脂肪、低能量、富含矿质元素和维生素等优势,已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进入80年代后,我国的食用菌发展极为迅速,已成为食用菌超级大国。金针菇是国内工厂化生产程度最高的食用菌种类,每天都会持续产生数量巨大的、来源稳定的、质量可控的金针菇菌渣,随着食用菌金针菇的发展,金针菇的菌渣即栽培金针菇后的废料也越来越多,我国每年产生的金针菇菌渣有数百万吨,由于大多数栽培人员对菌渣的营养价值不太了解,金针菇的菌渣往往被随地丢弃或燃烧,或者集中在饲料和肥料领域,对菌渣的利用缺乏多样化。菌渣中尚含有大量的菌丝体,仍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霉菌和害虫极易在其中繁衍增殖,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霉菌和害虫的生长,势必会增加空气中霉菌孢子和害虫的数量,造成空气污染。
因此,我们创新性的研究出该发明中的含有金针菇菌渣的花脸香蘑栽培种培养料配方,以期为花脸香蘑这种高档珍稀食用菌的人工栽培和金针菇菌渣的高效利用开创一条新路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花脸香蘑栽培种培养料,按重量百分比计,由以下组分组成:鸡粪38%,金针菇废菌渣35%,麦秸25%,石膏1%,碳酸钙1%。同时公开了利用该培养料栽培花脸香蘑的方法。为以后进一步探索高产栽培的配方,合理的栽培管理,以及金针菇菌渣的高效利用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花脸香蘑栽培种培养料,按重量百分比计,由以下组分组成:鸡粪15-45%,金针菇废菌渣10-50%,麦秸10-30%,石膏0.5-3.5%,碳酸钙0.5-3%。
优选地,花脸香蘑栽培种培养料,按重量百分比计,由以下组分组成:鸡粪38%,金针菇废菌渣35%,麦秸25%,石膏1%,碳酸钙1%。
上述所述的花脸香蘑栽培种培养料制作花脸香蘑栽培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农业大学,未经青岛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95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黄铜锅底部砸槽装置
- 下一篇:瓷砖空鼓检测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