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与车辆通信中簇切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35530.5 | 申请日: | 202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24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盛彬;张辉;顾佳雯;张佳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4/08 | 分类号: | H04W4/08;H04W4/46;H04W36/00;H04W36/30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薛雨妍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通信 切换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与车辆通信的簇切换方法,针对V2V系统,引入报告门限、增加滞后门限和替换滞后门限等参数,通过计算和比较动态指标值进行簇切换,本发明的方法能保证切换的准确性,有效降低乒乓效应,降低信令开销;与传统方法相比,不需要定位,所以可以用在有遮挡的场景,比如隧道等。除了蜂窝通信的4G和5G系统,本发明的设计思想还适用于其它车联网通信系统,比如:专用短程通信(DSRC)系统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出了是一种适用于车辆与车辆通信(V2V)的簇(Cluster)切换方法,可以保证切换的准确性,降低信令开销,属于车联网技术中的信号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交通及车联网的迅速发展,车辆与车辆之间的通信技术已成为目前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中的热点技术。但是,由于信道等通信资源有限,随着车辆的增多,彼此间干扰也快速增大,使得资源调度更为复杂。因此,为了更加充分利用有限的通信资源,对车辆进行分簇(Cluster)管理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即利用分簇对资源进行空分,簇与簇之间满足一定条件后便可对资源进行复用,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例如,基于LTE-V2V的车联网技术将车辆划分为很多簇,同一虚线椭圆中的车辆属于同一个簇。每一个簇中只能有一辆簇首(Cluster head)车辆,但可以有多个成员车辆。只有具有相似移动性且相距较近的车辆才能被分配到同一个簇中,一旦某个非簇首车辆加入到某个簇中,它便是该簇的成员车辆。簇首车辆负责与基站(eNode B)交互获得通信资源,同时负责簇内资源的分配。基站将资源以资源块的形式分配给簇首后不再参与簇内通信。举例来说,如图1所示,簇A包含4辆车。其中一辆为簇首车辆,负责与基站通过蜂窝通信链路进行交互,其它3辆为成员车辆,相互之间通过V2V技术通信。另外,簇可以有交叠,某些成员车辆可以属于多个簇。
V2V 通信与传统的D2D(Device to Device)不同,网络中的车辆具有高速移动性,物理位置时刻发生着变化,因而车辆彼此间的相对位置也在不断变化着。当这个变化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原先属于同一簇的成员车辆可能不再适合待同一簇中,需要切换到其它簇里,导致了簇内成员的组成情况随着车辆的运动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切换方法主要是根据接收信号强度或车辆的位置。但是,车辆高速移动时,信号强度变化较大,且GPS在有遮挡的地方定位通常不准确。所以,传统的方法会导致车辆频繁切换,产生象乒乓球一样来来回回的乒乓效应,使信令开销迅速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正常通信指标。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簇切换方法,通过引入有效集、报告门限、增加滞后门限和替换滞后门限等参数可以有效降低乒乓效应,保证切换的准确性,大幅降低信令开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车辆与车辆通信中簇切换方法,针对V2V系统,引入报告门限、增加滞后门限和替换滞后门限等参数,通过计算和比较动态指标值进行簇切换,可以有效降低乒乓效应,保证切换的准确性,降低信令开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车辆与车辆通信中簇切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各簇的簇首车辆广播所属簇的信息,车辆选择导频功率最强的簇加入,假设为簇A;
步骤2)、车辆读取各簇首信息,建立有效集和候选集,并设定报告门限、增加滞后门限和替换滞后门限等参数的值;
步骤3)、候选集里簇B的信号强度逐渐增强,当簇B的导频强度达到(最好导频强度-(报告门限-增加滞后门限))并维持△T时间,而此时有效集没有满,簇B此时被加入到有效集里;
步骤4)、候选集里簇C的信号强度逐渐增加并开始超过车辆所属的簇A信号强度,在簇C的导频强度达到(最弱导频强度+替换滞后门限)并维持△T时间,而此时有效集的数目已满(假设此时系统设置的有效集最大数目是两个),簇C(候选集中最强的信号)此时替代簇A(有效集里最弱的信号)被加入到有效集里,簇A同时被移出有效集,移入候选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355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