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框架楼二次结构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016255.2 | 申请日: | 2020-0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32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 发明(设计)人: | 王德铭;刘玉香;王路阳;包建军;袁永宽;朱延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德铭 |
| 主分类号: | E04G21/12 | 分类号: | E04G21/12 |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蔡文雅 |
| 地址: | 461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框架 二次 结构 梁底植筋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框架楼二次结构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操作麻烦、费时费力,需要大量人工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以下步骤:定位→钻孔→洗孔→注胶→植筋→固化养护→抗拔试验(抽检)→绑筋浇混凝土;本发明针对脚手架体积大、笨重又高,多人操作以及打孔落灰正落到操作人头上的现象,通过改进施工工艺,不再使用脚手架,操作工人也不需要再爬到2.5米架子上面仰面反向打孔,并且操作人员离开打孔的正下方,变反向加力为正向加力,即节省了人工,也降低了疲劳度,是框架楼二次结构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上的创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框架楼二次结构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大跨度高空间的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一般层高4-5米,由梁、板、柱组成承重结构,而非承重的砼结构、构造柱、过梁等一些在装饰前需要完成的部分,称为二次结构。砌在框架内的轻质墙体,仅起围护和分隔作用,二次结构中的构造柱、过梁、止水反梁、女儿墙、压顶、填充墙、隔墙等通过植筋和承重结构连接为一个整体。
传统的框架楼二次结构梁底植筋的打孔:1.需要搭设2.5米以上的脚手架,脚手架体积大又笨重,平移起来不方便,高低调整不灵活,遇到边梁与悬挑梁时还需要再加大配重,每次移动位置需要操作人员下架子后才能多人移动。2.施工时至少需要2人以上完成本工作,架子上面一人工作,架子下面需要一人配合拉线及传递工具等。3.在2.5米以上架子上面打孔,工作面窄,并且只能仰视作业,反向向上打孔加力受一定的限制,增加人体的疲劳度。
4.垂直向上打孔时的落灰,上下人都无法躲避,造成扬尘又影响了自己施工的工作条件。因此,框架楼二次结构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的改进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框架楼二次结构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操作麻烦、费时费力,需要大量人工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以下步骤:定位→钻孔→洗孔→注胶→植筋→固化养护→抗拔试验(抽检)→绑筋浇混凝土。
本发明针对脚手架体积大、笨重又高,多人操作以及打孔落灰正落到操作人头上的现象,通过改进施工工艺,不再使用脚手架,操作工人也不需要再爬到2.5米架子上面仰面反向打孔,并且操作人员离开打孔的正下方,变反向加力为正向加力,即节省了人工,也降低了疲劳度,是框架楼二次结构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上的创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打孔工艺操作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注胶植筋工具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打孔工艺操作架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现场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现场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利用本发明打孔工艺操作架的现场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利用本发明打孔工艺操作架的现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3给出,本发明利用打孔工艺操作架、注胶植筋工具,然后按以下步骤进行:
1)根据建筑物每层高度,在框架梁1下面将打孔工艺操作架安装调整好高度后,对准植筋孔,打开电锤开关7,电锤工作,操作人员慢慢向下压作为加力杆的第四方木4d,电锤向上打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德铭,未经王德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62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海洋分布式自组织网络系统
- 下一篇:两轮电动平衡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