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框架楼二次结构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016255.2 | 申请日: | 2020-0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32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 发明(设计)人: | 王德铭;刘玉香;王路阳;包建军;袁永宽;朱延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德铭 |
| 主分类号: | E04G21/12 | 分类号: | E04G21/12 |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蔡文雅 |
| 地址: | 461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框架 二次 结构 梁底植筋 施工 方法 | ||
1.一种框架楼二次结构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打孔工艺操作架、注胶植筋工具,然后按以下步骤进行:
1)根据建筑物每层高度,在框架梁(1)下面将打孔工艺操作架安装调整好高度后,对准植筋孔,打开电锤开关(7),电锤工作,操作人员慢慢向下压作为加力杆的第四方木(4d),电锤向上打孔;
2)每个调整高度孔位置电锤上下可移动400mm,作为加力杆的第四方木(4d)根据杠杆原理节省6倍的力,再加上仰面向上打孔与正面向下加力的差异,综合节省力10倍以上;
3)一个部位打孔结束后,将(4)根方木朝向同一个方向,宽度不到200mm,一个人很轻松的移位;
4)利用空压机的高压细管插入孔子内,反复几次吹干净;
5)植筋胶先抹到被植钢筋(11)端部,再用注胶植筋工具送入孔中;
6)利用注胶植筋工具将被植钢筋(11)慢慢植入孔内,反复上下推拉钢管,迫使钢筋胶充满孔内空隙,钢筋植到底后多余胶被挤出;
7)退下注胶植筋工具,植筋完成;
8)自然固化养护后,待绑筋浇混凝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楼二次结构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打孔工艺操作架由4根方木相互连接组成,竖直设置的第一方木(4a)末端部设有若干个第一调整高度孔(5a),第一方木(4a)上部设置有打孔电锤(3),电锤上设置有经铁丝固定的2个开口向上的防尘袋(2),以接收打孔出来的灰尘,竖直设置的第二方木(4b)一端落地,另一端设有若干个第二调整高度孔(5b),横向设置的第三方木(4c)上设有第一通孔(5c),横向设置的第四方木(4d)端部设有第二通孔(5d),中部设置有电锤开关(7),控制电锤工作,电锤开关(7)经导线与打孔电锤(3)连接在一起,第一方木(4a)、第二方木(4b)、第三方木(4c)、第四方木(4d)分别经第一调整高度孔(5a)、第二调整高度孔(5b)、第一通孔(5c)、第二通孔(5d)内安装螺栓(6)将4根方木活动连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楼二次结构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注胶植筋工具包括钢管和调正孔,钢管(8)上设有调正孔(9),调正孔(9)内插装有销钉(10),钢管(8)上的调正孔(9)内穿入销钉(10)作为被植钢筋的模架,被植钢筋(11)先插入钢管内由销钉销到适当的位置,抹上植筋胶,利用钢管的高度将植筋胶慢慢植入孔内,再将钢筋植入孔内,反复上下推拉钢管,迫使钢筋胶充满孔内空隙,钢筋植到底后多余胶即可被挤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楼二次结构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方木(4c)长度与第一方木(4a)、第二方木(4b)之间的距离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楼二次结构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调整高度孔(5a)、第二调整高度孔(5b)、第一通孔(5c)、第二通孔(5d)直径均大于螺栓(6)螺杆的直径,小于螺栓头部和尾部直径,螺栓(6)直径为12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楼二次结构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通孔(5c)、第二通孔(5d)均设置有两个。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楼二次结构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方木(4a)、第二方木(4b)、第三方木(4c)、第四方木(4d)尺寸均为40mm×80m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楼二次结构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方木(4d)长度为1.75米,靠近电锤开关(7)的第二通孔(5d)设置在第四方木(4d)的0.25米处。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架楼二次结构梁底植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管(8)为直径20mm的镀锌钢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德铭,未经王德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1625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海洋分布式自组织网络系统
- 下一篇:两轮电动平衡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