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用铅蓄电池的寿命检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004791.0 | 申请日: | 2020-0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901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 发明(设计)人: | 许宝云;郭志刚;史凌俊;宋锐;王增君;毛书彦;姚秋实;李桂发;邓成智;刘玉;张峰博;王杜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379 | 分类号: | G01R31/379;G01R31/392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沈金龙 |
| 地址: | 3131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蓄电池 寿命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用铅蓄电池的寿命检测方法,包括:步骤1,试验前对蓄电池进行充电;步骤2,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循环试验,具体包括:(2‑1)将蓄电池以200~400A的大电流放电2~4s后静置1~2s;(2‑2)采用小于100A的电流以及第一纹波电压对蓄电池充电20~40min;(2‑3)将蓄电池以10~30A的小电流放电20~40min;(2‑4)采用小于100A的电流以及第二纹波电压对蓄电池充电20~40min;(2‑5)将蓄电池静置20~40min;重复上述步骤(2‑1)~(2‑5),直至达到终止条件;步骤3,记录的蓄电池循环充电试验次数,将循环充电试验次数作为表征汽车用蓄电池的寿命长短的指标。本发明可替代电池实车试验,大大节约了电池试验及开发周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铅蓄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用铅蓄电池的寿命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今时间人们对环保的越来越重视,各配套主机厂的发电机对蓄电池的充电策略也正在往节能的方向发展。开发出各种智能充电机,其充电策略大多依据电池的荷电状态(SOC%)来确定其充电电压,而且充电电压给的相当低,在12.5-13.8V之间,尽量保证无多余的能量进行电解水,确保能量损耗,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然而低压恒压充电的全过程中,在电池中的电化反应从宏观上而言是静态完成的,电解液中无较大的振动,导致其电解液分层要比正常电压14.2V-14.8V(浮充)要严重的多。
由于电解液的分层,根据能斯特方程可知,正极板各处(微差距)间必然会产生浓差电势,浓差越大,浓差电势也就越大,当浓差电势达到一个临界点后,板栅合金的电化学腐蚀将会出现一个突变点,板栅的电化学腐蚀加剧并形成危害。板栅的载活比越大,应力膨胀或腐蚀疲劳也随同加剧,从而导致板栅某区域出现腐蚀或应力断裂现象。
另外对于汽车而言,汽车交流发电机是其主要的电源,在汽车正常运转的过程中,能够将电供给到所有的用电设备当中,并完成对电瓶充电的任务。一般而言,整体式汽车交流发电机内部拥有整流器与电压调节器,发电机通过转子直流励磁后便会产生一定的磁场,而转子的旋转使定子三相绕组切割磁力线产生三相正弦波交流电,之后利用整流器将三相交流电变为直流电,车上的所有用电设备都是通过该直流电供电。此处的“直流电”并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直流电,属于直流纹波电压。而过大的纹波电压不仅会导致出现严重的无线电干扰,同时还会导致蓄电池出现不良影响。
公开号为CN106199445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电池快速充电循环寿命检测方法,在25±3℃环境温度下,电池先进行完全充电,完全充电后的电池,先进行常规的容检放电,然后以大电流恒压充电约1小时左右,或再转小电流较低的恒电压充电1小时,再静止10-15分钟,再进行下一次的充放循环,以此充放循环49次后进行一次小电流恒压较长时间的完全充电,然后继续进行容检放电,以检测正常充电状态下电池的2hr容量,此为一组50次循环,当一组循环做完后再接着进行下一组的循环测试,直至电池寿命终止。
现有的电池检测标准中,都没有涉及低压充电及纹波电压两个因素等因素导致电池失效的标准,而低压充电及纹波电压两个因素往往会造成电池提前失效,所以往往只有通过实车试验才能够显现这两个因素对电池寿命的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汽车用铅蓄电池的寿命检测方法,可替代电池实车试验,大大节约了电池试验及开发周期。
一种汽车用铅蓄电池的寿命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试验前对蓄电池进行充电,直至蓄电池充满;
步骤2,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循环试验,具体包括:
(2-1)将蓄电池以200~400A的大电流放电2~4s后静置1~2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047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