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主动轮对连接机构的试验方法及试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001229.2 | 申请日: | 2020-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603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发明(设计)人: | 高常君;周宇航;马飞;胡波;胡洪涛;曹晓宁;冯永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10 | 分类号: | G01M17/10 |
代理公司: | 青岛清泰联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6 | 代理人: | 张媛媛 |
地址: | 266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主动 轮对 连接 机构 试验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主动轮对连接机构的试验方法及试验系统,试验方法基于主动轮对连接机构试验台而实现,包括:建立列车的动力学模型以及轮轨接触模型;仿真得到第一时刻理论上的列车行驶参数信号;根据列车行驶参数信号控制液压作动器动作;采集液压作动器动作行程信号;仿真得到第一时刻实际上的列车行驶参数信号;调整下一时刻理论上的控制液压作动器动作的列车行驶参数信号,获取下一时刻实际上的列车行驶参数信号,直至遍历所有时刻。试验系统包括仿真装置,控制装置,采集装置、主动轮对连接机构试验台。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采用半实物仿真试验方法,减少了主动轮对连接机构试验时间和试验成本,提高了试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主动轮对连接机构的试验方法及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列车轨道设计受城市布局的影响较大,所设计的轨道多出现小半径曲线轨道,考虑到列车在小半径曲线轨道运行时的乘客舒适度及轮轨磨耗,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先进的主动轮对连接机构应运而生。
为保证主动轮对连接机构装车运行的可靠性,技术人员会对主动轮对连接机构进行试验研究。在目前阶段,主动轮对连接机构试验研究多采用实物,根据试验过程中采集的相关数据信息,分析主动轮对连接机构自身的性能以及主动轮对连接机构控制装置的性能。
但由于列车运行的轨道线路多样以及列车自身庞大的体积,根据实物进行主动轮对连接机构试验研究时,难以满足实际不同的工况条件。如果采用实物在不同实际工况条件下对主动轮对连接机构进行试验研究,这不仅增加了试验时间和生产成本,同时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试验结果也不可靠,同时也不利于主动轮对连接机构相关性能的分析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主动轮对连接机构的试验方法及试验系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主动轮对连接机构的试验方法,所述试验方法基于主动轮对连接机构试验台而实现,所述试验方法包括:
建立列车动力学模型以及轮轨之间的轮轨接触模型;
根据所述列车动力学模型以及轮轨之间的轮轨接触模型,仿真得到第一时刻理论上的列车行驶参数信号;
根据所述的第一时刻理论上的列车行驶参数信号,控制主动轮对连接机构试验台中的液压作动器动作;
采集主动轮对连接机构试验台中的液压作动器的动作行程信号;
根据所述的液压作动器的动作行程信号,仿真得到第一时刻实际上的列车行驶参数信号;
根据所述的第一时刻实际上的列车行驶参数信号,调整下一时刻理论上的控制主动轮对连接机构试验台中的液压作动器动作的列车行驶参数信号,获取下一时刻实际上的列车行驶参数信号,直至遍历所有时刻。
进一步地,在所述建立列车动力学模型以及轮轨之间的轮轨接触模型之前,还包括:
依据试验要求,应用主动轮对连接机构试验台中的加载机构对轴箱施加轴重,并调整主动轮对连接机构试验台中的一系定位弹簧的刚度。
进一步地,所述建立列车动力学模型以及轮轨之间的轮轨接触模型,包括:
依据试验要求和实物,设置列车参数和轨道参数,根据所设置的列车参数和轨道参数,通过仿真建立列车动力学模型以及轮轨之间的轮轨接触模型;
所述列车参数包括:车体参数、主动轮对连接机构参数;
所述轨道参数包括:直线轨道参数、缓和曲线轨道参数以及圆曲线轨道参数。
进一步地,所述仿真得到第一时刻理论上的列车行驶参数信号,包括:
根据所述列车动力学模型以及轮轨之间的轮轨接触模型,依据试验要求,设置列车在轨道上运行时的速度以及加速度-时间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012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行走机构、机器人和车辆
- 下一篇:一种基于超表面加载的高增益双圆极化天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