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鞍乘型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1980091240.8 | 申请日: | 2019-03-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61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 发明(设计)人: | 滝口亲司;中西龙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2J23/00 | 分类号: | B62J2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蕴辉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鞍乘型 车辆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鞍乘型车辆(11)具有从侧方覆盖散热器(85)、并区划空气向散热器(85)的流路(95)的散热器罩(94)。流路(95)包括:在车辆侧面观察时被车身罩(13)覆盖的第一开口(96)、由在车辆前后方向比第一开口(96)窄的狭缝构成且在侧面观察时至少部分地向车身罩(13)外露出的第二开口(97)、以及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比第一开口(96)小的间隔排列的板状部件(102、103)进行分割且在侧面观察时至少部分地向车身罩(13)外露出的第三开口(98)。由此,能够提供可有效地防止异物流入、并且有助于导入有效的行驶风的散热器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该鞍乘型车辆具有:支承于车身框架且至少部分从侧方由车身罩覆盖的发动机、使冷却液在与发动机之间循环且将发动机的热能向外部空气释放的散热器、以及从侧方覆盖散热器且区划流路的散热器罩。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具有水冷式发动机的鞍乘型车辆。发动机连接有散热器。散热器使冷却液在与发动机之间进行循环。散热器将向冷却液传递的发动机的热能向外部空气释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323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散热器由散热器罩覆盖。在散热器罩中区划有在侧面观察时向车身罩外开口的流路。在流路的开口配置有多个翼板。当翼板的间隔扩大,则开口的开口率增大,能够实现从开口导入有效的行驶风。另一方面,当翼板的间隔扩大,则可能会使异物流入散热器。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罩,能够有效地防止异物流入,并且有助于导入有效的行驶风。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侧面,在具有支承于车身框架且至少部分从侧方被车身罩覆盖的发动机、使冷却液在与所述发动机之间循环且将所述发动机的热能向外部空气释放的散热器、以及从侧方覆盖所述散热器且区划空气向所述散热器的流路的散热器罩的鞍乘型车辆中,所述流路包括:第一开口,其在车辆侧面观察时被车身罩覆盖;第二开口,其由在车辆前后方向比所述第一开口窄的狭缝构成,在侧面观察时至少部分地向所述车身罩外露出;第三开口,其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比所述第一开口小的间隔排列的板状部件进行分割,在侧面观察时至少部分地向所述车身罩外露出。
根据第二侧面,除了第一侧面的结构以外,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开口在比包括组装到所述发动机的曲轴的旋转轴线在内的铅垂面更靠近前侧进行配置,所述第三开口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开口的后侧,在比所述铅垂面更靠近后侧与所述散热器面对。
根据第三侧面,除了第二侧面的结构以外,所述散热器罩具有与所述散热器平行地扩展且区划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开口的板体。
根据第四侧面,除了第三侧面的结构以外,所述散热器罩具有随着朝向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且支承所述板状部件的框体。
根据第五侧面,除了第四侧面的结构以外,鞍乘型车辆具有在与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开口之中至少任一开口面对的位置从所述车身罩的内表面突出的突片。
根据第六侧面,除了第一~第五侧面的任一结构以外,所述车身罩具有覆盖所述第一开口、且从自所述车身罩向外侧突出的后座脚踏的根部向上方扩展的覆盖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侧面,因为第一开口由车身罩覆盖,所以能够防止异物进入散热器,并且具有比第二开口及第三开口大的开口率。因此,对应于开口率的增大,第一开口能够有助于导入有效的行驶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912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