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震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80059365.2 | 申请日: | 2019-09-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032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 发明(设计)人: | 朴埈弘;金杰;安尚根;高孝仁;张承虎;洪枝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汉阳大学校产学协力团;韩国铁道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1B19/00 | 分类号: | E01B1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延美花;臧建明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减震 装置 | ||
1.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阻尼器主体,将轨道的腹部部分置于中间配置在两侧,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腹部部分相接触,至少一部分与连接于所述腹部部分的所述轨道的下端部分相接触;
多个无弹性碰撞球,被设置成在分别形成在所述一对阻尼器主体的至少2个通孔中可相对所述腹部部分或所述下端部分移动;以及
一对壳体,分别从外部围绕所述一对阻尼器主体来防止所述阻尼器主体被露出于外部;
所述多个无弹性碰撞球以互相接触的状态长长地配置在所述至少2个通孔的每一个,
所述至少2个通孔中的至少一个第一通孔朝所述腹部部分开放,使得所述无弹性碰撞球可以接触所述腹部部分,
所述至少2个通孔中的另一个第二通孔朝所述下端部分开放,使得所述无弹性碰撞球可以接触所述下端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朝向所述腹部部分及所述下端部分的所述阻尼器主体的面具有对应于所述腹部部分及所述下端部分的外形的形状,所述阻尼器主体的上面、侧面以及前后方面由所述壳体围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具有与所述无弹性碰撞球的形状相对应的截面形状,并且,形成为大于所述无弹性碰撞球,使得可以使所述无弹性碰撞球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弹性碰撞球相对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初始位置是所述无弹性碰撞球的一部分与所述腹部部分接触的状态,
所述无弹性碰撞球相对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初始位置是所述无弹性碰撞球的一部分与所述下端部分接触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主体由橡胶材料而制成以便吸收从所述轨道上产生的震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主体由超材料而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将分别围绕所述一对阻尼器主体的所述一对壳体固定在所述轨道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以X形配置的一对固定夹,
所述一对固定夹,分别包括:
夹具下端部分,配置于所述轨道的下面;
夹具侧面部分,从所述夹具下端部分的两端部向上延长,以固定所述壳体的侧部;以及
夹具上端部分,从所述夹具侧面部分的上端向内侧延长,以固定所述壳体的上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以将所述一对固定夹互相闭合的状态配置在所述轨道的下面之后,打开所述一对固定夹,使得所述固定部固定所述一对阻尼器主体。
10.一种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阻尼器主体,将轨道的腹部部分置于中间配置在两侧,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腹部部分接触,至少一部分与连接于所述腹部部分的所述轨道的下端部分接触;以及
多个无弹性碰撞球,被设置成在分别形成在所述一对阻尼器主体的2个通孔中可相对所述腹部部分或所述下端部分移动,
所述多个无弹性碰撞球以互相接触的状态长长地配置在所述至少2个通孔的每一个,
所述至少2个通孔中的至少一个第一通孔朝所述腹部部分开放,使得所述无弹性碰撞球可以接触所述腹部部分,
所述至少2个通孔中的另一个第二通孔朝所述下端部分开放,使得所述无弹性碰撞球可以接触所述下端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弹性碰撞球相对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初始位置是所述无弹性碰撞球的一部分与所述腹部部分相接触的状态,
所述无弹性碰撞球相对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初始位置是所述无弹性碰撞球的一部分与所述下端部分相接触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汉阳大学校产学协力团;韩国铁道技术研究院,未经汉阳大学校产学协力团;韩国铁道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5936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