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近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的装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80057879.4 | 申请日: | 2019-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55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中山祐辅;井上大辅;后勇树;三田贵章;桂浩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H36/00 | 分类号: | H01H36/00;G01B7/00;G01V3/11;H01H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马爽;臧建明 |
地址: | 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下京区盐小路通堀川东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近 传感器 装配 方法 | ||
本发明的接近传感器包括:筒形状的框体,在轴向的一端具有开口部;检测部,收容于框体的另一端侧,以非接触方式检测有无检测对象;基板,收容于框体,搭载有控制检测部的控制电路;检测部屏蔽罩,防止噪声从外部侵入检测部,具有第一面部及侧面部,所述第一面部贴附于检测部的位于另一端侧的前表面,所述侧面部由分别连接于第一面部的外周的多个侧片所构成,以覆盖检测部的侧面的方式从第一面部弯折;以及树脂,设于检测部及检测部屏蔽罩的周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近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的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接近传感器中,存在下述接近传感器,即包括:筒形状的框体;单元(以下也称为“检测部”),包含芯(core)及检测用的线圈;以及基板,搭载有控制所述检测部的控制电路,且所述接近传感器以非接触方式检测有无金属体或金属体的位置。这种接近传感器中,有时为了防止噪声从外部侵入所述线圈,而利用屏蔽罩构件来覆盖检测部。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包含筒状屏蔽罩部的接近传感器,所述筒状屏蔽罩部以围绕检测部(线圈装配体)的方式沿着芯的周面卷绕。而且,所述筒状屏蔽罩部如下述专利文献1的图8所示,呈一片长方形状,经由连结部而与粘接固定于检测部的前表面的、圆形的板状屏蔽罩部在一处连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489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所述那样的接近传感器中,存在下述接近传感器,即:在装配时,向框体内注入树脂而将框体内的检测部或基板等结构零件密封。这种接近传感器中,先向框体内注入树脂,将检测部及覆盖此检测部的屏蔽罩构件等结构零件压入至所述树脂。然后,以将这些检测部等压入至树脂的状态使所述树脂硬化,由此将结构零件密封。
但是,所述专利文献1的接近传感器中,筒状屏蔽罩部以与板状屏蔽罩部在一处连结的状态卷绕于芯周面,因而存在下述问题,即:在压入至框体内的树脂时,由所述树脂的反作用力导致筒状屏蔽罩部的未连结的部分产生移位。若这样产生移位,则筒状屏蔽罩部所覆盖的检测部的芯周面的一部分露出,难以防止噪声从外部侵入检测部。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近传感器,此接近传感器中,将检测部的周围覆盖的屏蔽罩构件的移位得到抑制。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接近传感器包括:筒形状的框体,在轴向的一端具有开口部;检测部,收容于框体的另一端侧,以非接触方式检测有无检测对象;基板,收容于框体,搭载有控制检测部的控制电路;检测部屏蔽罩,防止噪声从外部侵入检测部,且具有第一面部及侧面部,所述第一面部贴附于检测部的位于另一端侧的前表面,所述侧面部由分别连接于第一面部的外周的多个侧片所构成,以覆盖检测部的侧面的方式从第一面部弯折;以及树脂,设于检测部及检测部屏蔽罩的周围。
根据所述实施例,接近传感器中,将检测部的侧面覆盖的检测部屏蔽罩的侧面部由多个侧片构成,所述多个侧片分别连接于贴附于检测部的前表面的第一面部的外周,因而存在于检测部的周围的树脂的反作用力所致的移位得到抑制。
所述实施例中,检测部屏蔽罩也可具有:第二面部,贴附于检测部的与前表面相向的背面,以位于检测部与基板之间的方式配置,进行检测部与基板的电连接的中继。
根据所述实施例,检测部屏蔽罩可使检测部的线圈与基板的控制电路电连接。
所述实施例中,多个侧片也可设有两个,且以相互相向的方式分别连接于第一面部的外周。
根据所述实施例,多个侧片能以最小限度的零件数且以良好的平衡构成侧面部。
所述实施例中,多个侧片也可设有三个以上,且大致等间隔地分别连接于第一面部的外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姆龙株式会社,未经欧姆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578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