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电性薄膜、以及使用了其的导电性薄膜卷、电子纸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51144.0 | 申请日: | 2019-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40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上城武司;飞田空;杉本哲郎;伴野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B5/14 | 分类号: | H01B5/14;B32B3/24;B32B15/08;G06F3/041;G06F3/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性 薄膜 以及 使用 电子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充分维持透明性和导电性且挠性也优异的导电性薄膜、以及使用了其的导电性薄膜卷、电子纸、触摸面板和平板显示器。一种导电性薄膜,其具有透明基材、以及在前述透明基材的单面或两面配置的包含金属细线图案的导电部,前述金属细线图案由金属细线构成,且满足下述(i)或(ii)的条件。(i)前述金属细线具有空隙,且在与前述金属细线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前述金属细线的截面中,将金属细线截面积记作SM,且将前述金属细线的截面所包含的总空隙截面积记作SVtotal时,SVtotal/SM为0.10以上且0.40以下;(ii)在与前述金属细线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前述金属细线的截面中,将金属细线的最大厚度记作T,将距离前述透明基材侧的金属细线界面为0.90T的高度处的金属细线的宽度记作W0.90,且将金属细线界面处的前述金属细线的宽度记作W0时,W0.90/W0为0.40以上且0.90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电性薄膜、以及使用了其的导电性薄膜卷、电子纸、触摸面板和平板显示器。
背景技术
以往,电子纸、触摸面板和平板显示器等电子设备中采用使用了氧化铟锡(以下也称为“ITO”)的透明导电性薄膜。今后,对于电子设备的进一步高附加价值化而言,大面积化、提高响应性、柔性化较为重要。因此,对于其中使用的导电性薄膜要求既维持高透射率又提高导电性和挠性。
ITO的材料固有的导电率低,因此,为了表现出高导电性而需要厚膜化,透射率随之降低。此外,通过厚膜化而容易因弯曲、卷曲、挠曲(bending test)等变形而产生裂纹,因此,使用了ITO的导电性薄膜难以同时实现高的透射率、导电性、挠性。
因而,致力于进行替代ITO的导电性薄膜的研究开发,在透明基材上具有经图案化的金属细线的导电性薄膜备受关注。金属细线与作为氧化物的ITO相比导电率高,可期待使用了其的导电性薄膜显示高导电性。此外,金属细线的延性也高,因此,使用了其的导电性薄膜的导电性和挠性优异。
另一方面,与ITO不同的是,金属细线因不透明而可视性高,例如,需要通过将金属细线的线宽细线化至5μm以下来实现低可视性和高透射率。关于这一点,非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印刷而在塑料基板上制作最小线宽为0.8μm的金属细线的技术。
此外,使用了金属细线的导电性薄膜存在如下问题:由于操作、设备安装中的弯曲、卷曲、挠曲等变形而容易发生金属细线的断线、自透明基材的剥离,发生导电性的降低、缺陷。针对这种问题,作为提供具有与基板的密合性良好的金属细线图案的透明电极的方法,已知在透明树脂基板与金属细线图案之间形成多孔层,且在金属细线图案上形成透明导电性保护层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需要说明的是,专利文献1中的多孔层在制造过程中具有多个孔,但其在形成金属细线时用作使油墨浸渍于该多个孔的锚固层,在最终得到的透明电极的状态下不具有多个孔。
此外,作为这种导电性薄膜,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导电片,其具有基体以及在基体的一个主表面形成的导电部,至少导电部借助粘合剂而粘接于其它物体,导电部具有由金属细线形成的网格状结构部。该文献中,使基体的主表面与金属细线的侧壁所成的角为锐角,使导电部与粘合剂的剥离粘合力在特定范围内。由此,导电片能够抑制导电片与粘合剂之间的气泡混入,能够容易进行粘合剂的粘贴作业和重新粘贴操作,进而能够提高触摸面板的成品率。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Nature Communications 7,Article number:11402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034920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856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化成株式会社,未经旭化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511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装的秘密监视防护装置
- 下一篇:生产碳酸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