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近红外线吸收性组合物、近红外线吸收性膜以及固体摄像元件用图像传感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980040594.X | 申请日: | 2019-05-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47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 发明(设计)人: | 板本奈津美;大福幸司;水谷洋介;玉木继吾;堀江悠太郎;林健司;中原一成;野岛隆彦;福坂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2B5/22 | 分类号: | G02B5/22;C09K3/00;H01L27/14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涛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线 吸收性 组合 以及 固体 摄像 元件 图像传感器 | ||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分散性和可见光透射性高,且在近红外区域的吸收特性优异的近红外线吸收性组合物,以及使用了该组合物的近红外线吸收性膜和固体摄像元件用图像传感器。本发明涉及的红外线吸收性组合物,其含有近红外线吸收剂和溶剂,其中,作为所述近红外线吸收剂,其包含下述(A)成分以及下述(B)成分,且在0.001~10质量%的范围内包含具有下式(Ⅰ)所示的结构的化合物。(A)成分:包含具有下述通式(1)或通式(2)所示结构的化合物、下式(I)所示的化合物和铜离子的成分,(B)成分:包含具有下述通式(1)或通式(2)表示的化合物、下式(I)所示的化合物和铜络合物的成分,式(Ⅰ)为O=P‑(OH)3。通式(1)通式(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近红外线吸收性组合物,以及使用了该组合物的近红外线吸收性膜及固体摄像元件用图像传感器。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散性和在可见光区域内透射率较高且在近红外区域内的吸收特性优异的近红外线吸收性组合物、以及使用了该组合物的近红外线吸收性膜和具备该近红外线吸收膜的固体摄像元件用图像传感器。
背景技术
在摄像机、数码相机、带有摄像功能的移动电话等之中使用了作为彩色图像的固体摄像元件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但由于这些固体摄像元件在其受光部使用了对近红外线波长区域的光具有灵敏度的硅光二极管,因此需要进行视感度修正,因此,多数情况下使用近红外线屏蔽滤光器。
另一方面,以摄像照相机的测光用滤光器以及摄像机等的以摄像类视感度修正为目的的光学滤光器,一般使用在特殊的磷酸类玻璃中含有铜离子的玻璃制的光学滤光器。
但是,这种玻璃制的光学滤光器不仅重且吸湿性大,而且在光学滤光器的制造中还存在成型工序、切削工序、抛光工序等的加工操作困难等问题。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光学滤光器,目前已公开一种光学滤光器,其含有具有特定结构的磷酸酯化合物以及以铜盐为主成分的离子性金属成分,该滤光器能够有效地屏蔽近红外线区域内波长的光,重量轻且吸湿性小,并且是一种容易加工的合成树脂膜制造的光学滤光器(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另外,还公开了一种具有充分的近红外光吸收性和优异的耐湿性(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的光学滤光器,其具备近红外光吸收层,所述近红外光吸收层含有使具有特定结构的磷酸酯化合物与铜离子或铜化合物发生反应而获得的磷酸酯铜化合物,并且,相对于磷原子以特定比例范围含有铜离子含量。
但是,在上述所提供的使用了磷酸酯化合物以及以铜离子为主要成分的磷酸酯铜化合物的光学滤光器中,发现其吸光系数不高,并且在摄像类视感度修正用滤光器所要求的900~1100nm的波长区域中的吸收性能不充分,因此需要尽早进行改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182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540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和情况而完成的,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分散性和可见光区域下的透射率较高且在近红外区域中的吸收特性优异的近红外线吸收性组合物、以及使用了该组合物而形成的近红外线吸收性膜和具备该近红外线吸收性膜的固体摄像元件用图像传感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未经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4059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使用拾取工具的光学形成
- 下一篇:一种上行信号的传输方法及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