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接触型电力传输装置、电磁波照射/接收装置、电力传输/信息通信装置以及自主可动型机器人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30834.8 | 申请日: | 2019-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884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黑田秀彦;松本悦夫;小林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F5/00 | 分类号: | H01F5/00;B60L53/126;H01F38/14;H02J50/10;B25J19/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逸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电力 传输 装置 电磁波 照射 接收 信息 通信 以及 自主 可动型 机器人 系统 | ||
第1本公开是线圈部件(C),特征在于,卵形地卷绕导线,沿着卵形截面的长轴方向且将与卵形截面的短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作为弯曲轴,来将卵形截面弯曲。第2本公开是非接触型电力传输装置(P3),特征在于,具备:作为第1线圈(31)的线圈部件(C);第2线圈(32);和将上述弯曲轴作为旋转轴、使第1线圈(31)的旋转对称轴即第1线圈(31)的中心轴与第2线圈(32)的中心轴之间的倾斜可变的倾斜轴(33)。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伴随倾斜动作的多个机构部间的电力传输技术。
背景技术
有时在伴随倾斜动作的多个机构部间进行电力传输。在此,在现有的“接触型”电力传输装置中,由于具备能关于倾斜轴旋转的1套“接触型”电极,因此会发生电极磨耗、机械振动以及屈曲疲劳所引起的导通不良以及保养作业。另一方面,在现有的“非接触型”电力传输装置中,由于具备能关于倾斜轴旋转的1套“磁场耦合”线圈,因此不会产生电极磨耗、机械振动以及屈曲疲劳所引起的导通不良以及保养作业(参照专利文献1等)。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5-2208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在现有的非接触型电力传输装置中具备能关于倾斜轴旋转的1套“对置配置”线圈。因而,若使对置配置线圈间的间隔过窄,则虽然对置配置线圈间的磁场耦合变强,但易于产生倾斜动作所引起的对置配置线圈间的机械的干涉。另一方面,若使对置配置线圈间的间隔过宽,则虽然难以产生倾斜动作引起的对置配置线圈间的机械的干涉,但对置配置线圈间的磁场耦合变弱。
为此,在具备能关于倾斜轴旋转的1套“外内配置”线圈时,考虑沿着外侧的线圈的截面的长轴方向加大外侧的线圈的尺寸(参照图1)。于是,虽然难以产生倾斜动作所引起的外内配置线圈间的机械的干涉,但非接触型电力传输装置的尺寸变大。并且,外内配置线圈间的磁场耦合由于在倾斜动作时(所谓“倾斜动作时”,是指通过关于倾斜轴旋转而从预先确定的中立位置倾斜的状态的情况,以下也同样)比非倾斜动作时(所谓“非倾斜动作时”,是指定位在上述的中立位置的状态、即是没有倾斜的状态的情况,以下也同样)弱,因此需要在倾斜动作时与非倾斜动作时之间变更电源常数以及控制常数,电路结构复杂且变大。进而,根据电路结构的条件,有时动作切换的响应性变差。
进而,在具备能关于倾斜轴旋转的1套“并行配置”线圈时,考虑沿着一方的线圈的截面的长轴方向加大一方的线圈的尺寸(参照图2)。于是,并行配置线圈间的磁场耦合在倾斜动作时得以维持,非接触型电力传输装置的尺寸变大。并且,并行配置线圈间的磁场耦合由于在倾斜动作时比非倾斜动作时弱,因此需要在倾斜动作时与非倾斜动作时之间变更电源常数以及控制常数,电路结构复杂且变大。进而,根据电路结构的条件,有时动作切换的响应性会变差。
为此,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公开目的在于,在用于在伴随倾斜动作的多个机构部间进行非接触电力传输的非接触型电力传输装置中,谋求装置的小型化,扩大倾斜动作的可动范围,以及不管倾斜角度如何都将线圈间的磁场耦合维持恒定(换言之减小与倾斜角度相应的线圈间的磁场耦合的变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在具备能关于倾斜轴旋转的1套线圈时,沿着一方的线圈的截面的长轴方向且将与一方的线圈的截面的短轴方向平行阀方向作为弯曲轴,来使一方的线圈的截面。
具体地,本公开是线圈部件,特征在于,卵形地卷绕导线,沿着卵形截面的长轴方向且将与所述卵形截面的短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作为弯曲轴,来将所述卵形截面弯曲。
根据该结构,不管在“外内配置”以及“并行配置”哪一者的情况下,都是即使将线圈部件的长轴方向的全长(倾斜动作的可动范围)设为与过去同样,也能使线圈部件的看上去的大小(两端部间的直线距离)比过去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308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