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摆动锻造装置的动态载荷测定及校正方法、动态载荷测定装置、轮毂单元轴承和车辆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80018152.5 | 申请日: | 2019-0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11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 发明(设计)人: | 萩原信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21J9/02 | 分类号: | B21J9/02;B21D39/00;B21J13/00;B21K1/05;F16C19/18;F16C29/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孙明轩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摆动 锻造 装置 动态 载荷 测定 校正 方法 轮毂 单元 轴承 车辆 制造 | ||
在凹球面座(12)上支承测定用锻模(43)。在测定用锻模(43)与支承台(16)之间,将测定用轴部件(45)与基准轴(α)同轴地配置,且在基准轴(α)的方向上直动引导测定用轴部件(45)。之后,在一边使测定用锻模(43)以基准轴(α)为中心旋转,一边由载荷附加机构将测定用锻模(43)按压到测定用轴部件(45)上的状态下,通过载荷传感器(48)测定对测定用轴部件(45)附加的基准轴(α)的方向上的实际载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进行摆动锻造装置的载荷校正的技术。
本申请基于2018年2月13日提交的日本特愿2018-023141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至此。
背景技术
汽车的车轮例如通过图8所示的轮毂单元轴承1而相对于悬架装置旋转自如地被支承。轮毂单元轴承1具备:外圈2,其在与汽车等车辆的悬架装置结合固定的状态下不进行旋转;轮毂3,其在将车轮支承固定的状态下与该车轮一起旋转;和多个滚动体6,其配置在设于外圈2的内周面的多列外圈滚道4a、4b与设于轮毂3的外周面的多列内圈滚道5a、5b之间。
轮毂3通过将轮毂圈7和内圈8相互结合固定而构成,其中,该轮毂圈7在外周面形成有轴向外侧(图8的左侧)的内圈滚道5a,该内圈8在外周面形成有轴向内侧(图8的右侧)的内圈滚道5b。为了构成这种轮毂3,具体地,在将内圈8外嵌于轮毂圈7的轴向内侧部的状态下,通过使设于轮毂圈7的轴向内侧部的圆筒部9中的与内圈 8相比向轴向内侧突出的部分向径向外侧塑性变形(铆接扩展)而形成的铆接部10来对内圈8的轴向内端面进行按压。轮毂单元轴承1 的预压力因从铆接部10对内圈8施加的轴向力而增大。而且,对像这样增大后的预压力进行管理以使其处于适当范围内。
当制造轮毂单元轴承1时,从圆筒部9形成铆接部10的作业能够使用记载于日本专利第4127266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77616号公报(专利文献2)等中的以往已知的摆动锻造装置来进行。
摆动锻造装置具备锻模和用于支承轮毂圈7的支承台。锻模能够以基准轴为中心旋转(摆动旋转),且进行以相对于基准轴倾斜规定角度的自转轴为中心的自由自转。当制造轮毂单元轴承1时,在使轮毂圈7的中心轴与基准轴一致的状态下,将摆动旋转的锻模按压到圆筒部9上,由此形成铆接部10。
另外,摆动锻造装置具备载荷附加机构,其用于将摆动旋转的锻模按压到圆筒部9(铆接部10)上以对圆筒部9(铆接部10)施加基准轴的方向上的载荷。当制造轮毂单元轴承1时,通过控制载荷附加机构所施加的载荷而将铆接部10加工成所希望的形状,并对轮毂单元轴承1施加适当范围内的预压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272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776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对于摆动锻造装置,若载荷附加机构的载荷的设定值(被识别为载荷附加机构对加压对象附加的、基准轴的方向上的载荷的值)相对于实际对加压对象附加的基准轴的方向上的载荷(实际载荷)的值发生偏离,则无法进行高精度的加工。以上述轮毂单元轴承1的例子来说,难以将铆接部10加工成所希望的形状,并难以对轮毂单元轴承1 施加适当范围内的预压力。
因此,在摆动锻造装置中,当发货时或维护时等,需要校正载荷附加机构的载荷的设定值,并使该设定值与对加压对象附加的基准轴的方向上的实际载荷一致。
在此,当摆动锻造装置运转时,对加压对象附加的基准轴的方向上的实际载荷是使锻模摆动旋转的状态下的实际载荷。因此,当校正载荷附加机构的载荷的设定值时,优选一边使锻模摆动旋转一边测定实际载荷的动态载荷测定,并利用所测定的实际载荷来进行该校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181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器人手术控制系统
- 下一篇:基于调度请求的波束故障复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