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靶向活化CD44分子的胶束纳米载体递送系统、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01820.3 | 申请日: | 2019-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457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马茜;孙洁芳;周玉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茵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9/10 | 分类号: | A61K9/10;A61P7/00;A61P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英智伟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21 | 代理人: | 刘丹妮 |
地址: | 100195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靶向 活化 cd44 分子 胶束 纳米 载体 递送 系统 制备 方法 用途 | ||
一种用于靶向活化的CD44分子的胶束纳米载体递送系统,所述纳米载体的表面部分地被靶向配体修饰,所述靶向配体是能与活化的CD44分子特异性结合的配体。一种胶束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的制备方法和用途。该胶束纳米载体递送系统在制备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易损斑块或与易损斑块相关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本申请要求2018年01月22日提交的第CN201810060265.9号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优先权,所述申请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靶向给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靶向活化CD44分子,尤其是靶向易损斑块的纳米载体,尤其是胶束(Micelle)纳米递送系统。本发明也涉及所述纳米载体,尤其是胶束(Micelle)递送系统的制备方法和用途,特别是在易损斑块或与易损斑块相关的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目前,以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为主的急性心血管事件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2千万人死于急性心血管事件。在中国,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每年有超过70万人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这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最重要疾病之一。研究表明,大部分的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均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慢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脑卒中的发生过程及机制。
1989年,Muller及其团队(Circadian variation and triggers of onset ofacute cardiovascular disease.Circulation.1989;79(4):733-43)提出了“易损斑块”的概念,认为此类斑块是导致大多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根本原因。易损斑块(vulnerableplaque,又称为“不稳定斑块(unstable plaque)”)是指具有血栓形成倾向或极有可能快速进展成为“罪犯斑块”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包括破裂斑块、侵蚀性斑块和部分钙化结节性病变。大量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的急性心肌梗死及脑卒中是由于轻、中度狭窄的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所致。Naghavi及其团队(New developments in the detection ofvulnerable plaque.Curr Atheroscler Rep.2001;3(2):125-35)等给出了易损斑块的组织学定义和标准。主要的标准包括活动性炎症、薄的纤维帽和大的脂质核心、内皮剥脱伴表面血小板聚集、斑块有裂隙或损伤以及严重的狭窄。次要的标准包括表面钙化斑、黄色有光泽的斑块、斑块内出血和正性重构。因此,对于易损斑块而言,早期干预至关重要。但是由于一般情况下易损斑块所导致的血管狭窄程度并不高,很多患者没有前驱症状,导致临床上很难进行早期诊断,使得其危险性极高。因此,如何尽早准确的识别和诊断易损斑块,进行有效的干预成为预防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常用于易损斑块诊断的技术主要包括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激光相干断层显像(OCT)等技术,但这些技术均属于有创性的检查,并且诊断分辨率和准确性不高,同时这些诊断技术费用昂贵,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上的普及。因此,目前急需针对易损斑块的无创诊断技术和制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茵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茵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018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