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轮轴径向装置及具有其的副构架径向转向架有效
申请号: | 201922500789.8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1184443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邹德顺;姜瑞金;雷朝阳;徐勇;江荷燕;易军恩;何氢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5/52 | 分类号: | B61F5/5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胡镇西;舒景景 |
地址: | 43021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轴 径向 装置 具有 构架 转向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轮轴径向装置及具有其的副构架径向转向架,该轮轴径向装置包括成对设置的两个副构架和两个连接杆;每个所述副构架包括一个构架体、两个导框和两个承载鞍;所述构架体呈U形,由一个中央横梁和两个纵向转臂构成;两个所述导框设置在构架体的两端,其上分别设置有承载鞍安装槽;所述承载鞍的上部设置有对接平台,下部设置有轴承安装槽;所述承载鞍安装于导框的承载鞍安装槽内,其对接平台与承载鞍安装槽的底面在垂向形成面与面的接触配合,同时对接平台与承载鞍安装槽之间还设置有卡槽式限位结构,使承载鞍在横向和纵向只能相对导框进行小距离的位移或转动,从而降低制造及组装精度要求、提高匹配组装合格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向架,特别是指一种轮轴径向装置及具有其的副构架径向转向架。
背景技术
铁路货车副构架径向转向架运行时,其轮轴(压装好轴承的轮对)径向装置对转向架的轮轴起运行导向定位作用。轮轴径向装置由两件呈U形的副构架和两件连接杆组成,其中的副构架通常为整体铸钢或整体焊接件,连接杆为两端带圆销孔的二力杆件。副构架的U形开口两端头设有与转向架轮轴端轴承外圈组装相匹配的承载鞍面结构,副构架的构架体两侧分别设置可供圆销组装的圆销孔。两件副构架沿轨道平行方向呈前后对称布置,连接杆两端通过圆销分别与前后两副构架体左右侧的圆销孔连接,两连接杆呈前后、左右交叉布置。副构架与交叉连接杆通过圆销连接后,形成一个完整的轮轴径向装置。
转向架落成组装后,该轮轴径向装置前后两副构架的四个端头导框鞍面分别落座于转向架前后两条轮对轴端的四件轴承外圈上,从而形成轮轴径向装置对转向架前后轮轴的组装定位。转向架直行时,由于连接杆的交叉连接作用,前后副构架沿轨道平行(以下简称纵向)和垂直方向(以下简称横向)的相对位移受到约束,增大了轮轴定位刚度,提高了轮轴的抗蛇形运行能力;转向架过曲线时,通过交叉连接杆可趋动前后两副构架在水平面内作相对转动,从而提高前后轮轴的曲线过轨能力。
以上所述为副构架自导向转向架的轮轴径向装置基本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为实现轮轴径向装置与轮轴的落成组装,轮轴径向装置前后两副构架两端导框的轴承鞍面中心距尺寸必须与轮轴两端的轴承中心距尺寸匹配。现有的轮轴径向装置的承载鞍面结构与副构架体通过螺栓、铆接方式固定成一体,或直接铸造、焊接成一体,其后通过对整件副构架两端鞍面结构进行精密机加工成型。此种结构存在以下弊端:
1)转向架轮轴的轴承通过压装固定于车轴两端,受车轴的加工精度影响,轴承与轮对压装后,轮轴两端轴承中心距的实际尺寸变化范围较大,由于副构架两端的承载鞍及轴承鞍面与副构架的构架体固定成一整体,为保证副构架与轮轴两端的轴承对位组装,要求副构架、承载鞍有很高的制造加工和组装精度。
2)为提高副构架与轮轴的匹配组装合格率,须提高与副构架匹配组装的轮轴尺寸精度,由此,提高轮对及轮轴的制造经济成本。
此外,现有的轮轴径向装置在副构架中央横梁体靠近其横向对称中心两侧设置两个垂向通孔,用于安装连接杆圆销,连接杆两端及副构架的圆销孔通常分别压装有对副构架体和连接杆起防护作用的衬套,用一根圆销同时穿过副构架和连接杆衬套将连接杆与副构架连成一体。此种结构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连接杆支撑于副构架的中央横梁上,为防止转向架运行时在副构架横梁与纵向转臂的弯角处形成疲劳裂损,要求加大副构架纵向转臂以及纵向转臂与横梁弯角的结构强度,由此,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副构架的材料重量,在增加制造成本的同时,也因重量大给副构架组装落车带来不便。2)副构架与连接杆组装时,同一根圆销需同时穿过副构架和连接杆的衬套孔,为消除连接杆与副构架之间的连接间隙,圆销与副构架及连接杆的衬套孔通常为过盈量配合,组装时,连接杆和副构架圆销孔的对位要求高,给圆销组装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制造及组装精度要求的轮轴径向装置及具有其的副构架径向转向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5007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市政环保用资源回收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多电压输出装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